又次韵转庵用食黄雀韵赞叹邓长孺曩得予端研邓为转庵甥方在疚

论研当考石精微,观人岂计体瘠肥。 歙溪入浙无淹期,刷丝罗纹如出机。 比并端坑终品卑,就中古端见尤稀。 难得已叹承平时,长绳束腰下岩扉。 宿粮腰畔不捄饥,凿深泉眼迸若飞。 浸淫竟日无光晞,轻生重石不悟非。 石工传业犹孙枝,我售古璞千金归。 璞虽云石玉为肌,信手得墨无拒违。 事忙行草取次宜,才衰笔老无发挥。 顷见邓友辍赠之,质粹材美不可讥。 契家有子吾所知,文章光焰期腾晖。 不妨怪怪仍奇奇,酷似牢之惟舅依。 嗟嗟尚怵霜露悲,循陔自苦躬采薇。 读礼以外将胡为,力学报亲其殆几。 学非有厌书非痴,有志于上皆可希。 彤庭对策决大疑,制草说命周南妃。 玉堂从容有余师,古来孽子操心危。 勉旃无令一篑亏,万钉要看黄金围。

译文:

谈论砚台应当考究石材的精细微妙之处,观察人哪里能只看身材的胖瘦呢。 歙溪的砚石运到浙江不会耽搁太久,那刷丝纹和罗纹就像刚从织机上织出来一样精美。 但和端州的砚石相比,歙石终究品级要低一些,而在端石里,古老的优质端石更是少见。 已经感叹在太平盛世时获取端石就很不容易了,那时石工们用长绳系在腰间下到岩洞深处。 腰间带着的干粮都没法解饿,他们凿开深处的泉眼,泉水迸射如飞。 整日泡在水里,身上的水都干不了,他们看轻自己的生命而看重石头,却不醒悟这样做是不对的。 石工们世代传承手艺,如同树木的子孙枝条般延续。我曾花千金买了一块古老的砚石璞料。 这璞料虽说外表是石头,但内里质地如同美玉。随手研磨,墨汁顺畅流出,毫不阻碍。 我平时事务繁忙,书写行草很是合适,只是如今才思衰退、笔法老拙,写不出精彩的作品。 不久前见到邓友,我便把这砚台赠给了他,这砚台质地纯粹、材质美好,没什么可挑剔的。 我了解邓家这门姻亲的孩子,他文章的光彩有希望闪耀四方。 他的文章不妨写得奇奇怪怪、别具一格,就像刘牢之依赖他的舅舅一样,他也有自己的依靠。 可叹他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像古代孝子一样在父母墓旁痛苦,亲自去采野菜。 除了研读丧礼之书,他还能做什么呢,努力学习报答亲人或许还有希望。 学习永无止境,读书也不是痴傻之事,只要有志向上,都可以有所成就。 将来可以在朝廷上应对策问、解决重大疑难,为帝王撰写诏令,为后妃起草诰命。 在翰林院从容任职,还能有许多前辈可学习。自古以来,庶子常常心怀忧虑而努力上进。 要努力啊,不要功亏一篑,期待你能位极人臣,享受荣华富贵。
关于作者
宋代许及之

暂无作者简介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