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

世人何恶死,死必胜于生。 劳劳尘土中,役役岁月更。 大寒求以𣋉,大暑求以清。 维馁求以馌,维渴求以觥。 其少欲所惑,其老病所婴。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释子外形骸,道士完髓精。 二皆趋死途,足以见其情。 遗形得极乐,升僊上玉京。 是乃等为死,安有蜕骨轻。 日中不见影,阳魂与鬼并。 庄周谓之息,漏泄理甚明。 仲尼曰焉知,不使人道倾。 此论吾得之,曷要世间行。

译文:

世上的人为什么那么厌恶死亡呢,其实死亡说不定比活着要好。 人们在这尘世中忙忙碌碌,随着岁月更迭不断地辛苦劳作。 在严寒的时候渴望温暖,酷热的时候又追求清凉。 饥饿了就希望有人送食物来,口渴了就盼着能有酒水解渴。 年少时会被各种欲望迷惑,年老了又被疾病缠身。 富贵之人受法律的约束,贫贱之人害怕遭受鞭打。 活着既然这么痛苦,死了就一切都平静了。 和尚们看淡了自己的身躯,道士们追求保全精髓。 他们这两种人都走向死亡之路,从中足以看出他们对生死的态度。 和尚舍弃肉身能获得极乐,道士修炼升仙能前往玉京。 这其实都是走向死亡,哪有什么脱胎换骨、身轻如燕的神奇。 大中午都看不见影子,说明阳气消散,灵魂和鬼没什么两样了。 庄周说死亡是一种安息,其中的道理已经很明显了。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是不想让人们的道德观念倾斜。 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又何必在这世间宣扬呢。
关于作者
宋代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