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国子黄助教

儒者务欲博,诵说穷冬秋。 衣裙未及解,含珠以见求。 闽称黄夫子,常恐学不流。 有徒如浮萍,匝匝围刳舟。 聚书将万卷,载行无马牛。 去年来京师,满箧分寄投。 半在吴楚间,半入赵卫陬。 昨日大官荐,青袍变绨裘。 今朝为异物,寸禄与命雠。 独闻邯郸公,哀之使敛收。 曷其禀赋薄,安得被王侯。 旅殡欲焉托,定将葬何州。 生为四方游,死当不择丘。 岂必归故乡,万里过山头。

译文:

儒者都追求学识广博,从寒冬到金秋都在诵读钻研学问。黄助教忙得连衣服都来不及解开好好休息,却有人在这时来向他索求钱财。 福建有位被尊称为黄夫子的人,他常常担忧自己的学问不能广泛流传。他的学生如同浮萍一般,密密麻麻地围绕在他身边,就像围绕着一只被挖空的船。 他收集了将近万卷书籍,出行却没有马和牛来运载。去年他来到京城,把满满一箱书籍分别寄往各地。一半寄到了吴楚一带,一半寄到了赵卫的边远地区。 昨天刚刚得到大官的举荐,原本穿着青色官服的他眼看就要换上华贵的绨裘,前途一片光明。可谁能想到今朝他就变成了逝去之人,那还没到手的一点俸禄竟然成了他性命的仇敌。 只听说邯郸公怜悯他,派人来为他收敛遗体。为何他的福分如此浅薄,不能得到王侯的赏识和重用呢?他的灵柩暂时停放,不知该托付给何处,将来又会葬在哪一个州呢? 他生前游历四方,死后也不必过于挑剔葬身之地。难道一定要归葬故乡,让灵柩跋涉万里翻过重重山头吗?
关于作者
宋代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