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子卿秀才

茫茫九土中,天网该时秀。 有凤不收罗,有麟不获狩。 贤豪为咨嗟,都邑诵琼琇。 而我当是时,欲见恨未遘。 忽过广平居,遇子乃邂逅。 怀中二新篇,幸出洗昏瞀。 一美韩公子,一语南方寇。 铿然青琅玕,交戛风雨骤。 辄用告众多,亦未甚便售。 固知至珍物,不入市井贸。 昨朝惊扉鸣,始悟子来扣。 巨编高贮襟,细卷仍函袖。 麻衣踏犀靴,再拜谨以授。 因之重感怆,世德实有旧。 文体古为徒,家声喜能又。 其间赞愚辞,愧累将恐诟。 摩拂李杜光,诚与日月鬭。 退之心伏降,安得此孤陋。 岂能造春荣,岂解易星宿。 一身犹寒饥,生未饱蔾豆。 高高河汉流,肯下借湔漱。 虫鱼傥无施,捉撮不乖缪。 聊此慰穷愁,文章终莫就。 庭前枯石榴,寒雀并清昼。 逍遥独咏歌,寄翼与报酬。

译文:

在这广袤无垠的九州大地之上,朝廷的选拔网络本应网罗当时的杰出人才。然而,却有像凤凰一样的贤才未被收归罗网,有似麒麟般的俊彦未被猎获启用。贤能豪杰们为此叹息不已,城邑中的人们都传颂着他们如美玉般的才华。 而我在这个时候,一直遗憾没能见到你这样的贤才。忽然有一天,当我路过广平住处时,机缘巧合地与你相遇了。你从怀中掏出两篇新作,有幸让我得以拜读,让我这昏聩的头脑为之一清。 这两篇文章,一篇赞美了韩公子,一篇评议了南方的贼寇。它们的文辞铿锵有力,就像那清脆的青琅玕相互碰撞,又好似风雨突然袭来,气势磅礴。我曾把你的文章告知众人,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我深知这是极为珍贵的东西,就如同稀世珍宝,是不会在市井中轻易交易的。 昨天早晨,我被敲门声惊醒,这才知道是你前来拜访。你怀里揣着大部头的著作,袖子里还藏着小巧的书卷。你身着麻衣,脚蹬犀靴,恭恭敬敬地行再拜之礼,把文章交给了我。 由此我更加感慨悲伤,想到我们家族之间往昔是有旧交情的。你做文章以古人为楷模,真让人欣喜你能传承家族的好名声。文章里还有称赞我的言辞,我深感惭愧,担心会招来别人的指责。 你文中的光彩堪比李白、杜甫,真的可与日月争辉。就算是韩愈见了也会心悦诚服,我这样孤陋寡闻之人又怎能相比呢?我哪有能力创造出如春花般绚烂的文章,又怎会有本事改变星宿的运行轨迹呢? 我如今自身尚且在饥寒中挣扎,生活都没能温饱。那高高在上的天河之水,怎会肯流下来供我洗涤呢?倘若我像虫鱼一样无所作为,只要选取的角度不出现差错就好了。 姑且用这些来安慰我这穷困忧愁的心境吧,可终究还是难以在文章上有所成就。庭院前的石榴树已经枯萎,寒雀在这清冷的白昼里栖息。我只能逍遥自在地独自吟诗,把我的心意寄托在歌声里作为对你的酬答。
关于作者
宋代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