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予次韵焉 汴渠

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 闻歌汴渠劳,谩缀汴渠诗。 汴水源本清,随分黄河枝。 浊流方已盛,清派不可推。 天王居大梁,龙举云必随。 设无通舟航,百货当陆驰。 人间牛骡馿,定应无完皮。 苟欲东南苏,要省聚歛为。 兵卫讵能削,乃须雄京师。 今来虽太平,尽罢未是时。 愿循祖宗规,勿益群息之。 譬竭两川赋,岂由此水施。 纵有三峡下,率皆麤冗资。 慎莫尤汴渠,非渠取膏脂。

译文:

我本就是个山野之人,并不懂得经世济民的方略。 听闻人们吟唱着开凿和疏浚汴渠的辛劳,我也就随意地写了这首关于汴渠的诗。 汴渠原本的水是清澈的,它是黄河的分支。 当黄河的浊流泛滥之时,汴渠清澈的水流就难以阻挡浊流的侵袭。 天子居住在大梁,就如同巨龙腾飞,云彩必然相随。 如果没有汴渠让船只通行,那么各种货物就只能依靠陆路运输。 这样一来,人间的牛、骡、驴,身上的皮肯定都磨破了。 要是想让东南地区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关键是要减少聚敛百姓财物的行为。 军队的守卫力量怎么能削减呢,因为必须要让京城保持强大。 如今虽然天下太平,但要完全废止汴渠的运输功能还不是时候。 希望能遵循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要增加过多的赋税。 就好像耗尽两川地区百姓缴纳的赋税,难道是因为汴渠的缘故吗? 即便有像长江三峡那样丰富的资源顺流而下,大多也都是些粗笨多余的物资。 千万不要埋怨汴渠,并不是汴渠在搜刮百姓的民脂民膏啊。
关于作者
宋代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