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史魏公燔黄

东城十月天未霜,小舆初学江滥觞。 出门千乘波低昂,酒垆厨传公为航。 潜鱼出听笑语香,月明夜避灯烛光。 羲和催日升扶桑,击鼓骇骇旗央央。 天机满湖云锦张,青山十里松髯苍。 下有种玉人堂堂,公如晨兴拊公床。 再拜有诏来帝行,温词宝墨俱琳琅。 此不肖子七不遑,锦标玉轴家袭藏。 敬薪诚火来燔黄,须臾乐作三献尝。 山川鬼神如抑扬,其间翁仲涕泗滂,圣恩宽大不可量。 天子谓公国津梁,如泰山云覆其阳。 公九顿首不敢当,昆仑源深流且长。 公祈宠灵德不忘,忠孝乃可环吾傍。 周用礼乐须文章,世世报国如其吭。 寿公千岁汔小康,尚可凭轼还侵疆。

译文:

在东城的十月,天气还未降霜。我初次乘坐小轿,就像江水刚刚开始发源一样,开启了这段旅程。 出门时,随行的车马众多,如同波浪起伏一般。酒店和驿站的人员,都把史魏公当作引领的航船。潜藏在水中的鱼儿都游出来聆听,仿佛能感受到笑语的温馨,明月在夜里也仿佛避开了灯烛的光芒。 太阳就像被羲和催促着从扶桑升起,击鼓的声音震响,旗帜随风飘扬。湖面上满是如同天机织就的云锦一般绚烂的景象,十里青山上的松树犹如苍髯老者。 山下有位品德高尚、仪表堂堂的种玉之人(这里种玉人可能是一种美称,代指贤德之人),史魏公清晨起身就抚摸着自己的床榻(可能寓意着对生活的感慨之类)。 随后,有诏书从皇帝那里传来,恭敬地拜受。诏书里言辞温和,御笔所书也如美玉般珍贵。 史魏公谦称自己有诸多不足,忙得七上八下。他把写有诏书的锦标、玉轴等当作珍宝在家中世代珍藏。 怀着虔诚之心燃起薪火来举行燔黄仪式(古代祭礼)。不一会儿音乐奏响,进行三次献祭。 山川和鬼神似乎都在应和,墓前的翁仲石像仿佛也涕泪滂沱,这都是因为圣恩如此宽大,难以估量。 天子说史魏公是国家的重要桥梁,就像泰山上的云覆盖着山的南面一样庇护着国家。 史魏公多次叩首,说自己不敢担当这样的赞誉。他觉得圣恩就像昆仑山脉的源头一样深远,流淌不息。 史魏公祈求上天的庇佑,不敢忘记皇上的恩德,认为忠孝应该时刻环绕在自己身边。 国家要施行礼乐制度,需要有文化和贤才。希望子孙世世代代都能像报效国家的咽喉一样,为国家尽心尽力。 祝愿史魏公能长寿千岁,国家能实现小康,他还能凭借着车轼收复被侵占的疆土。
关于作者
宋代释宝昙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卍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为寺。复至四明,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为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