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石屏诗

余观二人作诗论月石,月在天上,石在山下,安得石上有月迹。 至矣欧阳公,知不可诘不竟述,欲使来者默自释。 苏子苦豪迈,何用强引犀角蚌蛤巧擘析。 犀蛤动活有情想,石无情想已非的。 吾谓此石之迹虽似月,不能行天成纪历。 曾无纤毫光,不若灯照夕。 徒为顽璞一片圆,温润又不似圭璧。 乃有桂树独扶疏,常娥玉兔了莫觅。 无此等物岂可灵,秖以为屏安足惜。 吾嗟才薄不复咏,略评二诗庶有益。

译文:

我看了两个人写的关于月石屏的诗,诗里论及月石。月亮高高挂在天上,石头则静静地躺在山下,怎么可能石头上会有月亮的痕迹呢? 欧阳公真是高明啊,他知道这事没法细究追问,所以没有继续深入阐述,他是想让后来的人自己默默去理解。 苏轼这人过于豪迈,何苦非要牵强地把犀角、蚌蛤这些事物拉来,精巧地进行分析解说呢。 犀角、蚌蛤是鲜活的东西,能让人产生情感联想,可石头没有情感,用那些说法来形容它根本就不合适。 我觉得这石头上的痕迹虽然看起来有点像月亮,但它没办法像天上的月亮那样运行,来形成历法。 它连一丝一毫的光亮都没有,还不如一盏灯在傍晚发出的光呢。 它不过就是一块愚笨的圆形璞石罢了,质地温润的程度又比不上圭璧。 虽然石头上好像有像桂树一样的纹理枝叶扶疏,但却怎么也找不到嫦娥和玉兔的踪迹。 没有这些和月亮相关的事物,这石头怎么能算有灵性呢?只把它当作屏风,实在没什么可惜的。 我叹息自己才学浅薄,就不再写诗来咏叹这月石屏了,简单地评论一下这两首诗,也许能有点益处吧。
关于作者
宋代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