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苏子美沧浪亭

闻买沧浪水,遂作沧浪人。 置亭沧浪上,日与沧浪亲。 宜曰沧浪叟,老向沧浪滨。 沧浪何处是,洞庭相与邻。 竹树种已合,鱼蟹时可缗。 春羹芼白菘,夏鼎烹紫莼。 黄柑摘霜晚,香稻炊玉新。 行吟招隠诗,懒戴醉中巾。 忧患两都忘,还往谁与频。 昨得滁阳书,语彼事颇真。 曩子初去国,我勉勿迷津。 四方不可之,中土百物淳。 今子居所乐,岂不远埃尘。 被发异泰伯,结客非春申。 莫与吴俗尚,吴俗多文身。 蛟龙刺两股,未变此遗民。 读书本为道,不计贱与贫。 当须化闾里,庶使礼义臻。

译文:

听说你买下了沧浪的水畔之地,从此就成了与沧浪相伴的人。 在沧浪之上建起了亭子,每日都与沧浪之景亲密无间。 你应该被称作沧浪叟,在沧浪之滨慢慢老去。 那沧浪之地在哪里呢?它与洞庭湖水相邻。 你种下的竹子和树木已经枝叶交合,时不时还可以去钓些鱼蟹。 春天时,用白菘来做羹汤;夏天里,用鼎来烹煮紫莼。 等到霜期晚至时去采摘黄柑,新收获的香稻煮出的饭像白玉一样新鲜。 你一边漫步吟咏着招隐之诗,喝醉了也懒得戴头巾。 忧愁和患难都被你抛到了脑后,和谁交往频繁我也不清楚。 昨天我收到了来自滁阳的书信,信里说你的事情还挺详细。 从前你刚离开京城的时候,我曾劝你不要迷失方向。 四方都不一定适合前往,中原大地万物淳朴。 如今你在居住的地方过得快乐,岂不是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你不像泰伯那样披散着头发,也不像春申君那样广结宾客。 可不要去迎合吴地的习俗,吴地的风俗有很多人喜欢文身。 他们在两条大腿上刺上蛟龙图案,这些遗留下来的风俗还未改变。 读书本来就是为了追求道义,不要去计较贫贱与贫穷。 你应当去教化乡里的百姓,让礼义之风在这里盛行。
关于作者
宋代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