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永叔柘枝歌

渔阳三叠音隆隆,红蕖乱坼当秋风。 披香拥雾出妖嫮,妩眉壮发翩惊鸿。 锵锵杂珮离芳渚,珠帽红靴振金缕。 相迎垂手势如倾,障袂倚歌词欲吐。 最怜应节乍低昂,便转疾徐皆可覩。 飘扬初认雪回风,踯躅还看茧萦绪。 小小宁闻怨曲长,盈盈自解依俦侣。 艺奇体妙按者谁,金貂大尹宴清池。 绮茵绣幄粲辉映,玳簪珠履何委蛇。 是时郊原新退暑,天清气爽过林墅。 淮王载酒昔尝闻,谢公携妓那能数。 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

译文:

《和永叔柘枝歌》是梅尧臣唱和欧阳修《柘枝歌》的诗作,描绘了柘枝舞表演的精彩场景,体现了当时宴乐的欢畅氛围与政通人和的景象。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现代汉语翻译: 渔阳三叠的鼓乐声隆隆作响,就像那秋日里被秋风肆意吹开的红荷花般喧闹。 舞者从弥漫的香气与雾气中现身,美丽动人,那妩媚的眉毛、浓密的头发,身姿轻盈如受惊飞起的鸿雁。 她们身上佩戴的玉佩相互撞击,发出锵锵的声响,仿佛是从芬芳的水洲中走来。头上戴着珠帽,脚蹬红靴,身着绣有金线的华服。 舞者们相互迎对,垂手行礼的姿态十分恭顺,用衣袖半掩着脸,像是要把歌词轻轻唱出。 最让人怜惜的是她们应和着节拍,时而低俯时而高昂,那灵活的转身、或快或慢的动作都清晰可见。 起初她们轻盈飘扬的身姿,就像雪花在风中回旋;那缓缓移动的脚步,又好似蚕茧中抽出的细丝萦绕不断。 这些年轻的舞者哪懂得哀怨的曲子悠长,她们身姿盈盈,自然懂得与同伴相互配合。 这技艺奇妙、体态优美的舞蹈是谁安排演奏的呢?原来是头戴金貂的大尹在清澈的池边设宴。 华丽的地毯和锦绣的帐幕光彩交相辉映,宾客们头戴玳瑁簪子、脚穿珍珠鞋,举止从容自得。 此时,郊外原野刚刚褪去暑气,天空晴朗,空气清爽,路过树林和村墅都让人感觉惬意。 从前只听说过淮王带着美酒出游,谢公携妓游玩的次数更是难以计数。 如今才知道政务清简能让百姓安乐祥和,大家都百看不厌这精彩的柘枝舞表演。
关于作者
宋代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