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伏蒙丈人佥判出示尝与侍郎郑公浅沙泉唱酬诗轴率尔次韵

在昔绍圣初,群英萃朝绅。 道乡鼓谏舌,劲气排天阍。 雷霆固难犯,鹓鹭皆丧神。 独一黄右辖,从容为奏陈。 主圣臣则直,攀槛古所闻。 龙颜为稍霁,投荒贷斧斤。 公亦坐此去,剖符漫朱轮。 斯人下世久,蔼然播清芬。 袁盎当汉代,引却慎夫人。 用舍虽异致,万世嫡庶分。 向使李𪟝辈,将顺恨无门。 但谓此家事,一言陷其君。 陆贽得罪唐,不测几陨身。 阳城以死争,久之理颇伸。 不如汉汲黯,同朝有公孙。 约议寻即背,巧辞间其臣。 于惟我圣宋,涵养士气振。 世代有忠鲠,汉唐何足云。 且如唐子方,指摘椒房亲。 继论灯笼锦,将贬岭外春。 君谟立殿坳,开救蒙宽恩。 宛陵风雅手,长篇纪咏存。 嗟嗟此邹黄,袁阳畧同群。 近则唐与蔡,辈出有弟昆。 赤心要无负,肯受富贵吞。 鄙哉贱丈夫,肉食苟朝昏。 倾危不遑恤,是非谁与论。 前史岂不载,开卷徒沾巾。 伏读珠玉书,飘飘若凌云。 遐追古作者,宁让圣俞文。 顾我亦何人,濡毫来效颦。 二贤迹益显,余波激后尘。

译文:

在过去绍圣初年的时候,众多杰出人才汇聚在朝廷担任官员。“道乡先生”邹浩鼓起勇气谏言,刚正之气直冲向皇宫之门。雷霆之威本就难以冒犯,朝堂上的官员们都吓得失魂落魄。只有一位姓黄的右辖大臣,从容地向皇帝上奏陈情。君主圣明,臣子就会正直敢言,像汉代朱云攀殿槛谏诤的事自古以来就有所听闻。皇帝的怒色因此稍有缓和,邹浩被流放到荒远之地而免去了砍头之罪。您(郑公)也因为这件事被贬官外放,虽然坐着华丽的车子去赴任,但也只是空有其名。 邹浩这样的人离世已经很久了,可他美好的名声却四处传播。就像汉代的袁盎,在宴会上引退慎夫人,使嫡庶之礼得以明确,虽然和邹浩等人的行事方式和境遇不同,但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规矩。要是像李𪟝那样的人,一味顺从皇帝,就会让正义无处伸张。他们只说这是皇家的家事,却用一句话就陷君主于不义。 陆贽在唐朝获罪,几乎遭遇不测丢掉性命。阳城拼死谏争,过了很久事情的道理才稍微得到伸张。但这还不如汉代的汲黯,他和公孙弘同朝为官,公孙弘原本和汲黯约定好一起进谏,转眼就违背约定,用巧妙的言辞离间汲黯和君主的关系。 我们圣明的大宋,培养出的士气振奋昂扬。每一个时代都有忠诚正直的大臣,汉唐又哪里值得一提呢?就像唐介,指责皇后的亲属,接着又议论“灯笼锦”事件,差点被贬到岭南。蔡襄站在宫殿的角落为他求情,唐介才承蒙皇上的宽恩。梅尧臣这位风雅的诗人,用长篇诗作记载了这件事。 可叹啊,邹浩、黄右辖这些人,和袁盎、阳城大致属于同一类人。近代的唐介和蔡襄,也是相继出现的杰出人物。他们一片赤诚之心,绝不肯被富贵所迷惑。那些卑鄙的小人,只知道贪图高官厚禄,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们不顾国家的安危,又有谁能和他们去论是非呢?以前的史书上难道没有记载这些事吗?打开书卷,我只能白白地伤心落泪。 我恭敬地拜读了您(丈人佥判)和侍郎郑公唱和的精美诗作,感觉它们超凡脱俗,仿佛凌云而上。您追慕古代的作者,文采绝不逊色于梅尧臣。可我又算什么人呢,也拿起笔来模仿作诗。邹公和郑公的事迹越发彰显,他们的影响激励着后来的人。
关于作者
宋代李吕

李吕,字滨老,一字东老,邵武军光泽人。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记诵过人。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