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法海院龙溪亭

微茫云两角,屈曲路一线。 未容快先睹,已叹行百转。 流溪何从来,神物昔尝玩。 舆梁俨坚牢,亭宇复明绚。 岂惟济病涉,更可供息宴。 信哉善知识,作此巧方便。 茂樾两交盖,清风四挥扇。 祇恐境中人,却有桑下恋。 台山不须问,此去直如箭。 何妨酌灵水,一洗眼花眩。 举头未及眸,已知梵王殿。

译文:

天边的云朵隐隐约约,像是两只角的形状;山间的小路弯弯曲曲,如同一条细线一般。还没来得及畅快地一睹龙溪亭的全貌,就已经感叹自己绕了无数个弯。 那流淌的溪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传说从前有神灵在这里游玩赏玩。横跨溪流的桥看上去坚固无比,溪边的亭子也明亮绚丽。它不仅能帮助那些不便过河的人顺利通行,还能供人休息宴饮。 确实啊,这善解人意的设计,是多么巧妙的安排啊。道路两旁的树木枝叶繁茂,像是两把相互交错的伞盖;四周吹拂的清风,就如同有人在挥动扇子一样凉爽惬意。 只担心身处这美好环境中的人,会像留恋桑下一样,舍不得离去。去台山的路就不用再去打听了,从这里过去就像射出的箭一样笔直。 不妨舀起这灵动的溪水喝上一口,洗去眼中的花眩。抬起头来,眼睛还没来得及仔细看,就已经看到那庄严的梵王殿了。
关于作者
宋代汪应辰

汪应辰(一一一八~一一七六),字圣锡,初名洋,登第时高宗为改今名。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九年,因反对议和,出通判建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八)。奉祠,寓居常山,起通判袁州、静江府、广州。桧死,召为吏部郎官(同上书卷一七一),未几,出知婺州。二十九年,召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权户部侍郎兼侍讲。三十二年,知福州(《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同上书选举三四之一四)。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召除吏部尚书,寻兼侍读,因言事多与中贵不合,力求去。六年,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淳熙三年卒,年五十九。谥文定(《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九九)。有《文定集》五十卷,已佚。明程敏政由内阁藏本摘辑为《汪文定公集》十三卷,有明嘉靖夏浚刊本。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文定集》二十四卷,其中诗一卷。《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汪应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嘉靖夏浚刊本(简称嘉靖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