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随机无尽颂 标经题目

般若真微妙,无相为宗要。 无住元为体,十方皆昭耀。 研穷理趣长,堆卷积山冈。 言言不及,一口吸西江。 方言称智慧,真人本无位。 出入面门间,参方还了利。 喻法比金刚,万邪岂可当。 不坏超今古,日久共行藏。 彼岸波罗蜜,清光穿白日。 镜中不乱光,虚空无鸟迹。 经文华贯行,破有作法王。 连年心苦念,不悟枉时光。 谁知远烟浪,孤帆一片张。 穿却虚空鼻,不著更参详。 别有好思量,满目足风光。 钓船依旧放,不见谢三郎。

译文:

### 第一段 “般若”的智慧真实是微妙难测啊,它以“无相”作为最为关键的要义。不执着于任何事物才是它根本的体性,这种智慧的光芒能让十方世界都闪耀明亮。 ### 第二段 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和旨趣,那是无穷无尽的,就好像堆积的东西能形成山冈一样。即便用无数言语去描述也难以说尽其中的奥妙,它就如同能一口吸尽西江之水那样不可思议。 ### 第三段 通常所说的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其实是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形态的。他们在日常的出入行止之间,参访各方贤达最终获得了真实的利益和觉悟。 ### 第四段 用“金刚”来比喻这种佛法,世间的万千邪念又怎么能够抵挡呢?它坚固不坏,超越了古今的界限,时间越久,越能彰显出它的妙处和深意。 ### 第五段 修行者渡向彼岸的“波罗蜜”法门,它的清净光辉能穿透白日的光芒。就像镜子里的光不会杂乱一样,它如同虚空中没有鸟儿飞过的痕迹那般空灵自在。 ### 第六段 经文的文采贯穿修行的过程,能破除对“有”的执着,成为真正的法王。如果多年来只是心里苦苦念叨,却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那可就白白浪费了时光啊。 ### 第七段 谁能知道在那遥远的烟水波浪之中,有一片孤帆正独自张开。修行者要如同穿透虚空的鼻子一样,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不用再去反复参详。 ### 第八段 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思考和感悟方式,当你有了真正的领悟,满眼看到的都是美好的风光。就像那钓鱼的船依旧在那里飘荡,却再也见不到“谢三郎”(可能是比喻一种执着的念想或虚幻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首阐释佛教义理的偈颂,其含义较为抽象和深邃,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以上翻译仅供参考。
关于作者
宋代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