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宝塔

塔本无缝,真如不动。 说此经处,涌出虚空。 释迦多宝,听说如梦。 东西无二,见见不同。 无刹不收,无色不融。 层层落落,光影重重。 恒河沙劫,尽入其中。 三世诸佛,一法身通。 针劄不入,寿量无穷。 目连舍利,常隐于中。 阿育王像,妙色金容。 天龙八部,万亿灵通。 擎山持杵,遍满虚空。 护持礼塔,摧灭魔踪。 显正宝塔,八面玲珑。 水火不坏,障毗岚风。 众生见者,永脱樊笼。 信者施者,功德不空。 无住布施,福德无穷。 住相布施,犹滞途中。 诸佛子等,无功之功。 成如是塔,标指宗风。 空劫坏时,此塔不镕。 劫火洞然,体若虚空。 究竟涅槃,应时体用。 逗机应化,无法不同。 皇图永固,舜雨尧风。 郡邑宰僚,禄位高崇。 万民快乐,五谷盈丰。 狼烟自息,瑞气和浓。 性相平等,含灵体同。 世出世间,色不异空。 稽首和南,礼塔事终。 乾道四年,戊子季冬。 南泉慈化,肃老遗风。 法界有情,一切珍重。

译文:

这座宝塔原本就没有缝隙,它就如同永恒不变的真如之理一样稳固。就在宣讲这部佛经的地方,宝塔从虚空中涌现出来。 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听闻此事,感觉就像在梦中一般。东方和西方其实并无差异,但不同的人看待它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这座宝塔没有一处刹土不能收纳,没有一种颜色不能融合。它层层叠叠,光影交错繁多。即使是历经如同恒河沙粒那么多的劫数,也都能被包含在这宝塔之中。 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都能通过这一法身相通。它坚不可摧,就像针都扎不进去,其寿数更是无穷无尽。 目连和舍利弗等贤圣,常常隐藏在这宝塔里面。阿育王的圣像,有着美妙的金色容颜。 天龙八部等众多具有神通的神灵,数量多达万亿,个个神通广大。他们有的擎着高山,有的手持宝杵,遍布整个虚空。 他们护持着人们礼敬宝塔,能够摧灭恶魔的踪迹。这座彰显正法的宝塔,八面通透,无比精巧。 它水火都不能毁坏,还能抵御毗岚风的侵袭。众生只要见到这座宝塔,就能永远摆脱烦恼的牢笼。 相信并施舍财物来建造宝塔的人,所获得的功德不会白费。以无住之心去进行布施,所获得的福德是无穷无尽的;而若带着有所执着的相去布施,就还会被束缚在修行的途中。 各位佛子啊,这看似无功的行为却有着极大的功用。成就了这样的宝塔,也就彰显了宗门的风范。 即使在空劫毁坏的时候,这座宝塔也不会熔化。当劫火熊熊燃烧时,它的本体就像虚空一样安然无恙。 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适时地展现出体和用的妙处。它能随机应化,没有任何佛法是不相通的。 祝愿国家的基业永远稳固,社会有着像尧舜时代那样的良好风气。郡县的官员们,都能享有崇高的禄位。 百姓们都能快乐地生活,五谷年年丰收。战争的狼烟自然平息,祥瑞的气息浓厚祥和。 事物的性和相是平等的,一切有灵性的生命本质相同。在世间和出世间,色和空其实并没有差异。 我恭敬地行礼,礼塔之事到此结束。 乾道四年,戊子年的冬季末月。 南泉慈化寺,传承着释印肃老和尚的遗风。 法界中所有有情众生,一切都请多多珍重。
关于作者
宋代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