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县丞求颂

杜门终日不通书,得意忘言总不拘。 举向世间人不会,妄谈生死事区区。 信香不昧和光𦶟,祸福皆心岂有殊。 心本全真含万有,只缘六处起诸愚。 眼耳舌鼻身意静,个中何物碍明珠。 照天照地元不坏,非心贪妄命须臾。 天命五旬当见觉,从其耳顺纵心如。 老人百出光无变,休将庚申叩文殊。 了道即心含法界,心无应物合菩提。 但劝诸人心莫怕,岂劳心上外求诸。 为君一念真空体,肯信无心道不虚。

译文:

这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下面为你逐句翻译: 整日闭门不出,也不与外界书信往来,领悟到真谛后便不拘泥于言语表达。 将这样的道理说给世间人听,他们却不能理解,还在那里胡乱谈论生死这样渺小的事情。 虔诚地燃起信香,与尘世的光融合而不被污染,要知道祸福都由心而生,本质上并无不同。 人心本来就是全真之体,包含着世间万物,只是因为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处产生了各种愚念。 若能让眼、耳、舌、鼻、身、意都平静下来,这其中又有什么能阻碍心中如明珠般的佛性呢? 这佛性照天照地,原本就不会毁坏,只是因为内心的贪婪和妄念,才使得生命如此短暂。 人到五十岁应当有所觉悟,到了六十岁就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 有道行的老者历经百般变化,其内心的光明始终不变,别再用一些世俗的疑问去询问文殊菩萨了。 悟了道的人心就能包含整个法界,内心不被外物所扰就契合菩提智慧。 我只是劝各位不必害怕,哪里需要在内心之外去追求什么呢。 我为你说这一念真空的道理,若能相信无心之境,那道就绝非虚妄。
关于作者
宋代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