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相无空无不空,将不空执尚违宗。 一多无位谁分别,万象森罗一镜中。 庵本非庵开不开,灵知自性即如来。 寻源穷处烟霞伴,南岭风光近日回。 上无片瓦下无锥,被喧卜静了无依。 多求欲叩无心者,既了无心岂是非。 若将色见普庵人,未免随流不契津。 千里无来同受用,纵横妙用自家珍。 莫怪渠侬不出头,了心非相永无求。 相逢谁觉梦中梦,浪静闲乘般若舟。
偈颂十四首 其六
译文:
### 第一部分
“实相无空无不空,将不空执尚违宗”:
真实的法相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如果执着于“不空”这种观念,那还是违背了佛法的宗旨。因为实相超越了空与不空的概念,不能有固定的执着。
“一多无位谁分别,万象森罗一镜中”:
“一”和“多”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和界限,又有谁能去明确地分别它们呢?世间纷繁复杂、各种各样的事物,就如同都映照在一面镜子当中,它们本质上是一体的。
### 第二部分
“庵本非庵开不开,灵知自性即如来”:
庵堂本来就不是真正的庵堂,说它打开或者不打开都没有意义。人内心灵明的觉知、自己的本性,其实就是如来。也就是每个人的自性中都蕴含着佛性。
“寻源穷处烟霞伴,南岭风光近日回”:
当你探寻佛法的根源到了尽头的时候,会有烟霞相伴。就好像你去追求真理,到了一定境界,会有美妙的境遇。而南岭的美好风光最近也回来了,这里可以理解为修行到一定程度会感受到如同美景回归般的心灵境界。
### 第三部分
“上无片瓦下无锥,被喧卜静了无依”:
(修行者)头上没有一片瓦遮身,脚下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在喧闹和安静的环境中都没有可以依靠的外在事物。这是形容修行者不依赖物质和环境,追求内心的自在。
“多求欲叩无心者,既了无心岂是非”:
很多人有各种欲望,想要去请教那些已经达到无心境界的人。但既然已经领悟了无心的道理,又哪里会去在意世间的是是非非呢。无心之人超越了世俗的评判标准。
### 第四部分
“若将色见普庵人,未免随流不契津”:
如果你只是从外在的形象、色相去认识像普庵这样的高僧大德,那不免会随波逐流,无法契合佛法的真谛。佛法的精髓不能仅从表面去理解。
“千里无来同受用,纵横妙用自家珍”:
即使相隔千里,也不用特意赶来,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同样地去受用佛法的智慧。而且在生活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可以纵横自如地运用这种智慧,这是自己本来就拥有的珍贵宝藏。
### 第五部分
“莫怪渠侬不出头,了心非相永无求”:
不要责怪那个人不出来露面、显山露水。因为他已经领悟了内心的真谛,超越了外在的形象和表象,永远没有了世俗的追求。
“相逢谁觉梦中梦,浪静闲乘般若舟”:
当人们相逢的时候,又有谁能觉察到这世间就如同在一场又一场的梦境之中呢?只有当风浪平静的时候,悠闲地乘坐着象征智慧的般若之舟,才能脱离梦境般的世俗,到达解脱的彼岸。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