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首 其二七

离诸名色相,实见如来藏。 能转语成经,本心非榜样。 说有即是无,说无无伎俩。 不会自转经,依语成妄想。 梦里推木轮,信施谁酬偿。 不出牛马羊,入他阑圈养。 一文四个字,还足连他丧。 悟者发真机,迷者堕铁网。 佛教空无相,妙契合无上。 天鼓解说经,忏悔罪无量。 有无空不空,真实不虚诳。 圆信六神通,不刻天龙像。 只么转心经,个中谁拟向。

译文:

这首偈颂包含了许多佛教的理念和意象,以下是尽量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 远离各种有名相、有形象的事物,才能真正见到那如同如来藏一般的佛性本质。 能够将言语转化为经典般的智慧,但本心其实并非有固定的样子可参照。 说“有”的时候其实就是“无”,说“无”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手段。 若不能领悟其中真意而自行转动经法的智慧,仅仅依照言语去理解就会陷入妄想。 这就如同在梦里推着木轮,那些信奉佛法并布施的人,又有谁能给予他们应有的回报呢? 就像不能辨别牛马羊的不同,稀里糊涂地进入他人的栏圈被圈养。 每一文钱对应四个字(可能指某种经文中的情况),最终连自身也会一同丧失。 领悟佛法的人能够发出真正的机锋智慧,而迷惑的人则会堕入如同铁网一般的困境。 佛教主张空和无相,这种精妙的理念契合无上的佛法。 如同天鼓自然发出声响来解说经义,人们要忏悔自己无量的罪孽。 无论是“有”“无”,还是“空”与“不空”,其中的道理都是真实而不虚假欺骗的。 圆满地生起信心,拥有六神通的境界,不必刻意去雕刻天龙的形象。 就这么自然地转动心中的经法智慧,在这其中又有谁能真正去揣度、去契合呢?
关于作者
宋代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