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本是佛,悟了一体同。 若人不达本,逐末走西东。 君子当务本,本立佛性同。 通一万事毕,终不被尘笼。 非尘体不动,本实理含融。 先天唯此物,今古学无踪。 难了意在处,塞顽空色空。 本无有指,妄言色空。 若得妄消歇,真体者何穷。 真体非形相,不离形相中。 幻质皆虚伪,大智发于中。 幻尽觉圆满,心光寥廓通。 此通无对待,天地在其中。 森罗并万像,影现一镜中。 镜中实我体,寂湛印倥侗。 若能同道者,与理本相同。 唯守性清浄,眼耳若盲聋。 情忘兼想尽,忽觉己身空。 自了本无物,强以道言通。 此法滞诸学,皆幻质相容。 若离一切相,形体外灵通。 左右逢其源,烦不入胸中。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眷属犹如梦,非冤不遇逢。 如今儿女者,皆再来祖宗。 一根来复去,如观桑叶同。 本树何曾动,凋叶有来冬。 叶落明年发,根深不怕风。 但能勤力护,勿使火兼虫。 毁坏本根者,万劫堕贫穷。 如今忧生死,犹如颠哭空。 不知空本无,如翳生眼中。 眼明虽说实,不可顺盲聋。
偈颂三十首 其一五
译文:
众生原本就具备佛性,一旦觉悟便与佛融为一体。倘若有人不能明了自己的根本佛性,就会舍本逐末,在世间四处奔走,追逐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
有德行的人应当致力于探寻根本,根本确立了,便能与佛性相通。一旦通达了这根本之理,万事万物都能迎刃而解,最终也不会被尘世的烦恼所束缚。
并非是尘埃本身能让本性动摇,而是因为本性中蕴含着万事万物的道理。这先天就存在的佛性,从古至今人们学习探究,却好像难以找到踪迹。
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在于其深意所在之处,有些人愚笨固执,只知道执着于色与空的概念。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指向,那些关于色空的说法不过是妄言。
倘若能让这些虚妄的念头消失,真实的佛性本体便无穷无尽。这真实的佛性本体并非具体的形相,但又不脱离形相而存在。那些虚幻的身体本质都是虚假的,大智慧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
当虚幻的事物都消失殆尽,觉悟也就圆满了,内心的光明会与广阔的宇宙相通。这种相通是没有对立面的,天地都包含在其中。
世间的森罗万象,就像影子一样映现在一面镜子之中。这镜子中的影像其实就是我的本体,寂静澄澈,浑然一体。
如果有能与这佛道相通的人,那他的认识与佛理本来就是相同的。只要能守护住心性的清净,对外界的声色就如同盲聋之人一样不被干扰。
当情感和思虑都忘却了,忽然就会觉得自身仿佛空无一物。自己明白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实在的事物,勉强用道的概念来贯通一切。
这种方法如果被拘泥于学问的人所滞碍,那就和虚幻的事物没什么两样了。如果能远离一切外在的形相,那么即使在形体之外也能通达无碍。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得心应手,烦恼就不会进入心中。连“我”这个概念都不可得,那不是“我”的事物又怎么能真正获得呢?
亲眷就如同梦境一般,不是有冤缘就不会相逢。如今的儿女们,说不定都是前世的祖宗再来。就像一根枝条来回往复,就如同看桑叶的生长变化一样。
那棵树的根本何曾移动过,只是到了冬天树叶会凋零。树叶凋零了明年还会再生长,只要树根深厚就不怕风吹。
只要能勤勉努力地护持这根本,不要让它遭受火焚和虫蛀。如果毁坏了根本,就会在万劫之中陷入贫穷困苦。
如今人们担忧生死,就如同疯子对着虚空哭泣一样。却不知道这虚空本来就不存在,就好像眼中生了翳障。
虽然眼明的人说的是实情,但不能顺着那些盲目愚笨的人的想法。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