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首 其一四

打折达磨西来脚,莫令有误本来人。 当处得心非向背,九年面壁寂光明。 庭中立雪憨痴汉,海里口干渴爱津。 如今大有心颠倒,梦寐胡诤学道人。 且向自心中体究,于斯如实更证明。 须观古德皆如是,万莫瞒心自发轻。 诳谤定招无间业,未全本觉且依经。 修行未了身依口,莫学提纲没量人。 对病用医须有意,指权归实救迷情。 迷悟不同谁解意,三乘犹尚未全明。 不契一乘为外道,经生持戒不知。 徒劳南北与东西,满口文章不合义。 不曾亲近正知见,色见声闻弄识神。 髑髅几度皮消殒,林下追寻没一人。 妄把玄诠为事会,五千救网变成尘。 看经须用钱财雇,佛事全凭铙钹音。 馂馅饼皮纱布绢,猪羊犬马折经金。 僧俗一同轮苦趣,辜负牟尼古佛心。 致使类多贤行少,仁慈鲜矣足孤贫。 荣华富贵千无一,菩萨神仙不降生。 如麻似粟人头面,杀盗贪嗔胜畜心。 不管刹那沉劫海,且徒眼下乐精神。 背善恶临无解处,烧香合掌告观音。 大慈大悲来救苦,须臾命断叹悲深。 一生不布纤毫善,悔惧双交没主人。 方知今死难思悔,黑业无边我自成。 寄语世间今未死,光阴莫负早回心。 何况出家亲悟者,喃喃直指古同今。 所以办心供作务,将勤补拙助元灵。 相逢来往无心见,大事未成戒行深。 只欲心空如及第,回头救接未归人。 始合老师弘大愿,先难后易叹吟吟。 十字街头不见客,孤峰顶上目群生。 助柴活计元如是,不负当时这老僧。

译文:

这首偈颂比较特殊,属于佛教禅理类的诗歌,其中包含大量佛教术语和特定观念,以下是较为通俗的现代汉语翻译: 打断达摩祖师从西方而来的脚步,别让他误导了本来就有佛性的人。当下就能悟得本心,不分向背,就像达摩祖师九年面壁,最终达到寂静光明的境界。 那在庭中站立积雪的慧可,就像个憨痴之人,又如同在海里却口干渴望津液一样不明真相。如今有很多人心智颠倒,在梦中胡言乱语,还装作是学道之人。 大家应当在自己内心去体会探究,在此基础上如实印证修行的成果。要看看古代的大德高僧都是如此修行的,千万不要欺骗自己的心,轻视自己的佛性。 诳语和诽谤必定会招来无间地狱的恶业,如果还没有完全开启本有的觉悟,那就暂且依照佛经修行。修行还未圆满时,要言行一致,不要学那些自命不凡却没有真学问的人。 要像对症用药一样有针对性地修行,把方便法门引向真实的佛法,拯救那些迷惑的众生。迷惑和觉悟的差异很大,谁能真正理解其中深意呢?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佛法,很多人都还没有完全明白。 不能契合一乘佛法的就是外道,那些只会读经、持戒的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徒劳地在南北东西各处奔走,满嘴文章却不合佛法大义。 他们不曾亲近有正知见的人,只从外在的色相和声音上去认识佛法,玩弄自己的识神。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世,在山林中追寻也找不到一个真正开悟的人。 他们胡乱把玄妙的佛法诠释当作事理,让那能救度众生的五千部佛经如同尘埃一般被忽视。看经还要用钱雇人来念,佛事全靠铙钹的声音来撑场面。 用吃剩的馅饼皮、纱布绢来折抵经金,甚至用猪羊犬马等牲畜的交易来折算。僧人和俗人一同在苦难的轮回中流转,辜负了释迦牟尼古佛的一片苦心。 这就导致贤能修行的人少,仁慈善良的人更是稀少,很多人孤独贫困。荣华富贵的人千中无一,菩萨和神仙也不见降生。 人群像麻和粟一样众多,可其中杀生、偷盗、贪婪、嗔恨之心比畜生还厉害。他们不管刹那间就可能沉沦到劫海之中,只贪图眼前的快乐。 等到做了坏事面临恶果无法解脱时,就烧香合掌求观音菩萨。祈求大慈大悲的观音来救苦,可转眼间命就断了,只能悲叹不已。 一生没有做过丝毫善事,悔恨和恐惧交织,却没有主心骨。这时才知道到死了才后悔已经来不及,无边的恶业都是自己造成的。 我要告诉世间还未死去的人,不要辜负光阴,早早回心向佛。更何况那些出家并且亲身体悟佛法的人,他们喃喃教诲,从古至今道理都是一样的。 所以要下定决心做好修行的事务,用勤奋来弥补自己的笨拙,助益自己的灵性。与他人相逢来往时不要有分别心,在大事(悟道成佛)还未成就时要严守戒行。 只希望内心空明如同科举及第一样,回头再去救度那些还未归向佛法的人。这样才符合老师弘法利生的大愿,先经历艰难,后面就会容易,这真值得感叹啊。 在十字街头看不到真正的修行者,只有在孤峰顶上才能俯瞰众生。修行的营生本来就是如此,可不要辜负了当时开悟的这位老僧的教诲。
关于作者
宋代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