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驼陌上生秋草,前者刻石今如扫。 儋边半纸半糢糊,下床三日成悲恼。 苍史萌芽何可见,要从笔意生秦汉。 欲将奇字问何人,所守一家如小篆。 是中变幻随形模,钟镈鼎鬲匜盘盂。 如何两京到魏晋,搜尽苍崖惟此书。 即今原隶见颠末,仍于画上分锱铢。 燕然有年固可纪,笔势岂得先黄初。 中郎袖手欲无作,正始不逮况其余。 幸哉一见俱抵掌,翩翩如反古石渠。 且说金陵佛屋何年灯,晋分隋张犹青荧。 忽听荒鸡还自起,资中之刻不徒尔。
资中行奉寄临邛守宇文郎中
译文:
在铜驼陌的道路上,秋天的野草已然生长起来,曾经刻下的石碑,如今字迹也像被扫去一般模糊难辨。
当年从儋州传来的半张纸,上面的字迹大半都已模糊不清,我读罢从床上下来,接连三日都沉浸在悲恼之中。
文字最初的起源哪里容易探寻,要从书法笔意中去追溯秦汉时期的风貌。
我想要请教关于奇字的知识,可又能问谁呢?如今能坚守一家书法风格,就如同精研小篆一般。
书法之中的变幻随着字形而产生,就像钟、镈、鼎、鬲、匜、盘、盂等各种器物,各具形态。
为何从两汉到魏晋,在那苍茫的山崖上搜寻,只留下这一部书法佳作。
如今从原始的隶书能看出其发展的始末,还能从画作中分辨出细微的差异。
燕然山的功绩固然值得记载,但书法的笔势怎能在黄初年间之前就达到那般境界。
蔡中郎只能袖手不再创作,正始年间的书法都比不上,更何况其他时期的呢。
有幸能看到这些书法,我们都不禁拍掌称快,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石渠阁,沉浸在文化的氛围里。
且说金陵佛屋中的那盏灯,不知是哪一年点燃的,历经晋朝的分裂、隋朝的扩张,至今依然荧荧发光。
忽然听到荒鸡啼叫,我不禁自己起身,资中所刻的这些文字可并非徒有其表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林光朝
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字谦之,号艾轩,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曾再试礼部不第,往从尹焞游。通六经百氏,从学者数百人,伊洛之学倡于东南自光朝始。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及进士第,调袁州司户参军,知永福县。召试馆职。乾道五年(一一六九)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历著作佐郎、著作郎、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九年,出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改广南东路。二年,因督捕茶寇有劳,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为孝宗讲解《中庸》称善,除中书舍人。因封还谢廓然迁殿中侍御史词头,出知婺州,引疾奉祠。五年卒,年六十五。有《艾轩集》二十卷(本集宋刘克庄序),已佚。明正德十六年郑岳据传录本选刊为十卷。事见《周文忠集》卷六三《林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林光朝诗,以明郑岳刊《艾轩集》(藏北京图书馆,其中诗一卷)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