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五题 游大峒山

十里松桧风,万仞斗峭壁。 阳崖雷自奔,阴壑雪犹积。 势争衡霍雄,地控楚越扼。 胡为千载间,名未光图籍。 物乃因人彰,闻人于在昔。 不逢巢许高,箕山亦顽碧。 我今共游览,逍遥非俗格。 剧论穷古今,玄谈叩虚寂。 攀萝蹑孤峰,和云坐幽石。 濯缨清泠泉,留为不朽迹。

译文:

在这大峒山,十里山间,松桧树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奏响一曲雄浑的乐章。那高耸入云的山峰,犹如万丈巨壁,直插云霄,与苍穹相斗。 向阳的山崖上,雷声仿佛自行奔腾,似有千军万马在其中穿梭;背阴的沟壑里,积雪还未消融,一片银白,透着丝丝寒意。 大峒山的气势,可与衡山、霍山相媲美,同样雄浑壮阔。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犹如咽喉要道,牢牢地把控着楚越之地。 可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悠悠千载之间,它的名字却没有在图籍上闪耀光芒,不被世人广泛知晓。 其实,事物往往是因为人而声名远扬的。在往昔岁月里,就有很多名人能让地方出名。就像箕山,如果没有遇到巢父、许由这样的高洁之士,它也不过是一座徒有顽绿的普通山峰罢了。 如今,我来到这里游览,心情逍遥自在,没有世俗的拘谨与繁杂。我和同伴们激烈地谈论着古往今来的大事,深入地探讨着玄奥的道理,叩问着那虚空寂静的境界。 我们攀着藤蔓,登上孤独的山峰,仿佛与云朵为伴,静静地坐在幽静的石头上。在清澈凉爽的泉水里洗涤冠缨,希望能留下这难忘的、不朽的游历痕迹。
关于作者
宋代余靖

余靖(一○○○~一○六四),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为赣县尉,累擢集贤校理。景祐三年(一○三六)以上疏论范仲淹谪官事,贬监筠州酒税。迁知英州。庆历间为右正言。三使契丹,以作蕃语诗出知吉州。皇祐四年(一○五二),知潭州,改桂州。后加集贤院学士。嘉祐六年(一○六一),知广州。官至工部尚书。英宗治平元年卒,年六十五。谥襄。有《武溪集》二十卷。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三《余襄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余靖诗二卷,以明成化九年苏韡等刻《武溪集》为底本(藏北京图书馆),参校明嘉靖四十五年刘稳刻本(简称刘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