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浙中兄弟

昔游楚泽窥衡湘,飘然欲返川无梁。 途穷问津西入蜀,十年一过如风狂。 欲知滞留视草木,来时尺许今人长。 石龟尚有怀海心,苟非达者宁无情。 倦游于此岂不厌,况乃州县徒劳人。 官如敝屣端可捐,投劾径去真欣然。 只忧口纹有从理,一簪不著死道边。 近闻有客自吴至,试问龙化今何年。 属车南游今尚尔,翠华停停照江水。 会稽久阙神禹朝,再喜吴儿识天子。 径山苕溪两奇绝,凤舞龙飞临观阙。 宫中又起白玉城,丹楼如霞高𫶇嵲。 潮声浩浩江风急,越水吴山动秋碧。 霓旌玉弭有光辉,西湖蒲柳生颜色。 气象不与巴山同,年来闻此益欲东。 但期生见翔凤阙,岂敢望到明光宫。 举头试望长安日,遥想乌衣泪沾臆。 逢人寄书往问讯,流落犹为帝城客。 山川虽异风景同,勿作楚囚相对泣。

译文:

往昔我出游楚地,观赏衡山、湘江的景色,想要轻快地返回时却发现河上没有桥梁。 路走到尽头,我像迷路之人般询问渡口,转而向西进入蜀地。这一晃十年过去,时光就像狂风一样迅疾。 要知道我滞留此地,看看周围的草木便知。我刚来时它们只有一尺来高,如今都已长得很高了。 就连石龟都还有怀念大海的心,如果不是那些豁达超脱之人,谁能没有情感呢? 我长久在外游历已经感到厌倦,更何况在这州县为官只是白白地让人劳累。 这官职就像破旧的鞋子一样,完全可以舍弃。我若能递交弹劾自己的状文直接离去,那真是满心欢喜。 只是担忧自己命不好,会穷困潦倒,头上连一根簪子都戴不上,最终死在道路旁边。 最近听说有客人从吴地来,我忍不住询问那里如今是什么光景。 皇帝的属车向南巡游至今仍未停歇,那华丽的车驾闪耀的光彩映照在江水上。 会稽长久以来缺少对神禹的朝拜,如今吴地百姓再次有幸见到天子。 径山和苕溪景色奇绝无比,仿佛龙凤飞舞般壮观,就在那宫殿楼阙旁。 宫中又建起了白玉般的城池,红色的楼阁如彩霞般绚丽,高高耸立。 潮水声浩浩荡荡,江风十分急骤,越地的水、吴地的山在秋日里一片碧绿,仿佛都灵动起来。 彩色的旌旗和玉石装饰的车弭光彩照人,就连西湖边的蒲柳也增添了别样的颜色。 那里的气象和巴山完全不同,这些年我听闻后越发想要东归。 我只期望能活着见到天子宫殿,哪里还敢奢望进入那明光宫呢。 我抬头试着遥望京城,遥想着远方的亲友,不禁泪水沾湿了胸膛。 我逢人就托他们寄信去问候,那些流落他乡的亲友还算是京城的客人。 虽然山川不同,但风景大致相似,大家可不要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啊。
关于作者
宋代晁公溯

晁公溯,字子西,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清康熙《清丰县志》卷四)。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末知梁山军。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有《嵩山居士文集》五十四卷,刊于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又有《抱经堂稿》,已佚。 晁公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嵩山居士文集》为底本。校以清初抄本(简称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知圣道斋抄本(简称知圣道本,藏上海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