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集蟆颐视堰

大江拆两股,小江分一支。 秋水七八月,老蟆喜持颐。 往往自夸大,未觉海若嗤。 灌溉虽小惠,湮溺已可危。 父老指水迹,栖苴挂林枝。 高田混坑谷,漠漠沙风吹。 城堞不数步,长堤漫委蛇。 我非河洛想,颇为梁益悲。 神禹岂不到,吾蜀几为池。 人日有故事,敢后壶浆期。 野叟餽鱼兔,鼓舞亦致词。 一笑谢父老,何由救民饥。 但得麦早熟,眼底无疮痍。 老守为尔醉,灯火江之湄。 老蟆亦放光,跳月天南垂。

译文:

滔滔大江在这里分作了两股水流,小小的支流也从这里岔出一支。 到了七八月秋水泛滥的时候,那像老蛤蟆般的山岩仿佛得意地托着下巴。它常常自吹自擂,却没意识到会被海神嘲笑。 这堰坝虽然能起到一点灌溉农田的小作用,可一旦洪水泛滥造成的淹没之灾却十分危险。 老人们指着那水涨时留下的痕迹,树上还挂着被水冲来的柴草。高处的田地和坑谷都混为一片,漫漫的风沙吹拂着。 离城墙不过几步远的地方,长长的堤坝弯弯曲曲地延伸着。 我倒没有去想河洛地区的情况,却着实为梁州和益州这些地方感到悲哀。 大禹当年治水难道没到过这里吗?我们蜀地好几次都差点变成了大湖。 人日这天有聚会的传统习俗,我怎敢错过带着酒食慰问的约定。 乡村的老人送来鱼和兔子,还一边欢欣鼓舞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 我微笑着答谢父老乡亲,可我又有什么办法能解救百姓的饥饿呢? 只希望麦子能够早早成熟,让百姓眼前不再有疾苦的景象。 我这个地方长官愿意为了你们的这份心意而沉醉,看着江边的灯火闪烁。 那像老蛤蟆般的山岩似乎也散发着光芒,月亮跳跃在南边的天际。
关于作者
宋代李石

李石:(1180-?) 字知几,号方舟,资阳石 (今四川资中北) 人。绍兴二十一年 (1151) 进士乙科,成都户椽。历官都官员外郎、成都路转运判官。淳熙二年 (1175) 放罢。有《方舟集》、《方舟诗馀》。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