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魏元履

世情事虚文,十幅了一书。 片言倒肺腑,子独不佞予。 班班眼中秀,学胆谁似渠。 平生几两𪨗,踏破牛斗墟。 小言谒侯门,大言叫天都。 归来辟存室,默坐追亡逋。 床头著韦编,盘礴万古初。 时拈纸上语,破的妙有余。 已甘酬对难,舌本噤不舒。 矧予在半流,所见方模糊。 蜗涎不自润,讵敢相沾濡。 人生强多知,于己固已疏。 睫边遗太极,意上町六虚。 狞猿絷尚跳,况乃拊槛呼。 是神非吾神,滓秽政可奴。 尝闻不远复,佩作三字符。 煌煌杏坛春,一枝明清湖。 蜂蝶未全知,佳处自不孤。 惟予先著眼,时来采芳腴。 何当共叩微,归性有顺涂。

译文:

这是一首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饱含情感与哲理的诗,以下是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世人的交往常常流于虚文俗套,写封书信动辄洋洋洒洒十几页,却尽是些表面的言辞。 只有你,能用简短的话语就倾诉出肺腑真情,不虚伪地对待我。 你身边聚集着那么多优秀杰出的人,你的学识和胆量,有谁能比得上呢? 你这一生啊,不知穿坏了多少双草鞋,足迹踏遍了广阔的天地。 你有时带着自己的见解去拜访达官显贵,有时则慷慨激昂地向朝廷直言进谏。 归来之后,你开辟了一间静室,默默独坐,反思自己过往的不足。 床头摆放着用熟牛皮绳编连的竹简书籍,你沉浸其中,仿佛追溯到了万古之初。 你时常品评书中的话语,剖析精妙,见解独到。 我本来就难以与你畅快酬答应对,常常舌头都僵硬得说不出话来。 更何况我见识浅陋,犹如处于半明半暗的状态,看到的事物还模糊不清。 我就像蜗牛分泌的涎液连自己都滋润不了,哪敢去沾染你这等贤才呢。 人生中那些强行追求博学多知的人,其实对自己的本心已经疏远了。 他们近在眼前的“太极”之理都视而不见,却在意识里胡乱地划分着宇宙天地。 那被束缚的凶猛猿猴尚且会跳跃挣扎,更何况是那些靠着栏杆大声呼喊的人呢。 他们所崇尚的精神并非真正的精神,其中的污浊之处简直可以被视为奴仆。 我曾听闻“不远复”的道理,把它当作神奇的符咒佩戴在身。 那光辉灿烂的儒家圣学,就像杏坛的春色,有一枝在明湖绽放。 蜂蝶们还不完全知晓这里的美好,可这佳处本身是不会寂寞的。 只有我早早地发现了这里的美妙,时常来采撷这芬芳的精华。 何时能与你一同去叩问那精微的道理,让我们的本性回归到正确的路途啊。
关于作者
宋代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