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初读七篇,未领跃如义。 晚而窥大易,稍解寂然意。 乃知平放著,的的目前事。 尽心则无余,穷神忽超诣。 以斯印群书,拈出句句是。 君臣父子间,运量周旋际。 体之则光明,杂物了无累。 伟哉此陈编,孔孟心所寄。 有如撞洪钟,合响入迢递。 言高听者聩,不绝仅如缀。 幸兹良友集,一发万古秘。 真长富辞原,百折无留势。 文通秉文均,裁度取中制。 宛丘坐忘言,袖手岂深闭。 鄙怀顿为空,快若扫长篲。 旁观二三子,耳剽咸愕眙。 诱之循循然,活处鱍鱍地。 气质虽有拘,学问欲如蜕。 时乎不再来,过此恐少味。 大书镵坐隅,以起衰惰气。
刘道祖江程万丘顺甫讲易孟子拾其意为二十韵
译文:
我最初读《孟子》七篇的时候,没能领会其中那种令人豁然开朗的义理。到了晚年去探究《周易》,才渐渐理解了那种深邃寂静的含义。
这时才明白,把这些道理平实地放置在生活中,那分明就是眼前实实在在的事情。竭尽自己的本心,就不会有什么遗漏;穷究事物的神妙变化,便能忽然达到超凡的境界。
用这样的感悟去印证其他群书,会发现每一句话都十分正确。在君臣、父子这些人伦关系中,以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过程里。
亲身去体悟这些道理,内心就会光明磊落,即便夹杂着繁杂的事物也不会受到拖累。伟大啊,这些古代的典籍,承载着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精髓。
它们就如同撞击洪钟,那宏大的声响能传得很远很远。然而言论境界太高,听的人往往难以理解,传承就像快要断绝的细线一样微弱。
幸好有这么一群好友相聚,一同揭示了这万古以来的奥秘。真长(这里可能是指擅长言辞之人)有着丰富的言辞储备,表达起来滔滔不绝。
文通(可能也是某位文人)秉持着文章的平衡之道,裁剪衡量都恰到好处。宛丘(可能代指某个人)安静地坐着,看似不发一言,其实并非有所隐瞒。
我那浅陋的胸怀顿时变得空明,就像用长扫帚清扫过一样畅快。旁边的几个人,听到这些讲解都惊愕地瞪大了眼睛。
大家被这循循善诱的讲解所引导,就像鱼儿在活泼的水流中畅游。虽然我们的气质可能受到一些局限,但通过学习就像蝉蜕皮一样能不断进步。
这样的学习时机不会再来,错过之后恐怕就少了很多滋味。我要把这些道理写下来刻在座位旁边,以此激发自己萎靡懒惰的精神。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