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犹日出,何曾碍须弥。 散为普光明,合作四威仪。 万古止此日,群目尽见之。 普现一切水,君自分渑淄。 高垂大圆镜,君自存妍媸。 方寸无尽灯,何处存思惟。 高禅闻妙道,行作人天师。 维摩开丈室,庵成更求诗。 众说列山岳,我以一理推。 万方声一槩,我初拙言词。 至现莫如心,举念周四维。 必明乃本明,尽扫棘与茨。 岂知都用晦,隠显两不知。 大千在毫发,圣言不吾欺。
必明庵
译文: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下面为你进行较为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
佛的慈悲与智慧就如同太阳升起,它的光芒哪里会被须弥山这样的巨物所阻碍呢?
佛的慈悲与智慧散开就是普照世间的光明,聚合起来便化为庄严的四种威仪。
从古至今都是这不变的真理,众人的眼睛其实都能看到。
就像月亮普现在所有的水中,而你自己要能分辨出渑水和淄水的不同(要自己有辨别能力)。
高悬着那如大圆镜般的佛性,你自己要能分辨美丑善恶。
心中有着无尽的智慧之灯,哪里还需要去苦苦思索呢。
高深的禅师听闻了精妙的佛道,行为举止堪称世人的楷模和导师。
如同维摩诘居士打开他那方丈小室一样,这座“必明庵”建成了还请我来写诗。
众人对佛理的说法如同山岳般众多,而我只用一个道理来推究。
天下万物的声音都可以一概而论,我本就不擅长用言辞来表达。
最能呈现真相的莫过于人的内心,一动念头便能遍及四方。
所谓“必明”其实就是本来就有的光明,要把心中的荆棘和蒺藜全部扫除。
哪里知道其实有时候都要隐藏光芒,不管是显露还是隐藏都不必在意。
整个大千世界其实都在毫发之间,圣人的话可不会欺骗我们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王铚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尝从欧阳修学。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权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书成,赐名《枢庭备检》。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著有《默记》一卷、《杂纂续》一卷、《侍儿小名录》一卷、《国老谈苑》二卷、《王公四六话》二卷、《雪溪集》八卷(今存五卷)等。《宋史翼》卷二七有传。 王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雪溪集》为底本。校以原李盛铎藏清抄本(传录吴石仓校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初渭园藏清抄本(张桐生校本,简称初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雪溪诗集》(简称小集本)。又据李盛铎本《雪溪诗补遗》及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