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临浦春正浓,小江萦委如无穷。 花浮千林锦绣幄,舟扬万顷玻瓈风。 西施故乡擅佳丽,会稽秀气藏华秾。 是时山晴见真色,落日西南千万峰。 今情不尽古情在,恨叠晚粧眉晕重。 恨应但知倾国貌,无人能说亡吴功。 倘非绝态动君意,姑苏台上犹歌钟。 成功未甘归范蠡,素衣故国宁相从。 文公之孙重端世,衮衣门户推八龙。 官闲援毫来吊古,溪山顿为开愁容。 谪仙亦赋浣纱石,至今翠绢不停织。 浴池邀伴下瑶池,沾丐越女天下白。 风流昭洗待名流,有德于人当血食。 红心草葬旧金钗,黄陵庙成新石刻。 霞裙琼佩无消息,怨魄凄魂招不得。 一杯流水奠江蓠,苎萝山前已秋色。
诗送韩简伯学官于临浦呈劝其重修西子祠
译文:
当年我游览临浦的时候,正是春意最浓的时节。那小小的江流曲折回环,仿佛没有尽头。
千林之中繁花似锦,就像是锦绣做成的帷帐;江面上,船儿扬起风帆,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微风如同琉璃般澄澈。
这里是西施的故乡,向来以美丽的景色著称,会稽山的灵秀之气都蕴含在这繁茂的花草之中。
那时山间晴朗,能清晰地看到它真实的颜色,落日的余晖洒在西南方向的千万座山峰之上。
如今的情思绵绵无尽,而往昔的情怀依旧留存。那恨意就如同女子晚妆时眉晕层层堆叠般浓重。
人们大多只知道西施倾国倾城的美貌,却没有人能诉说她为灭亡吴国所立下的功劳。
倘若不是她那绝世的姿容打动了吴王的心,姑苏台上恐怕依旧是歌舞升平、钟鼓齐鸣。
西施成功之后不甘心只跟着范蠡归隐,本想着能穿着素衣回到故乡,却未能如愿。
韩简伯你是文公的孙子,出身端良世家,家族门第高贵,人才辈出如八龙。
你在闲暇之时挥毫泼墨来凭吊古迹,这溪山仿佛也因此而展露笑颜,愁容尽消。
当年李白也曾为浣纱石赋诗,至今那翠色的绢帛仿佛还在不停编织。
西施就像是从瑶池邀伴下凡的仙女,她的美丽恩泽了越国女子,让天下女子都自愧不如。
这样的风流韵事需要名流来宣扬昭洗,对人有恩德的人理当受到祭祀。
如今红心草掩盖了当年西施遗留的金钗,黄陵庙建成又有了新的石刻。
可那身着霞裙、佩戴琼佩的西施却没了消息,她哀怨的魂魄也难以招回。
我只能用一杯流水祭奠江蓠,此时苎萝山前已然是一片秋色。
关于作者
宋代 • 王铚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尝从欧阳修学。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权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书成,赐名《枢庭备检》。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著有《默记》一卷、《杂纂续》一卷、《侍儿小名录》一卷、《国老谈苑》二卷、《王公四六话》二卷、《雪溪集》八卷(今存五卷)等。《宋史翼》卷二七有传。 王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雪溪集》为底本。校以原李盛铎藏清抄本(传录吴石仓校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初渭园藏清抄本(张桐生校本,简称初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雪溪诗集》(简称小集本)。又据李盛铎本《雪溪诗补遗》及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