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台上月

姑苏台上月,倒景浮天河。 石梁卧长洲,垂虹跃金波。 丛薄散兰麝,水底流笙歌。 歌声未断樽前舞,越兵夜入三江浦。 吴王沉醉未及醒,不知身已为降虏。 响靸廊前珠翠横,采香径里喧鼙鼓。 西施和泪下珠楼,回首吴宫隔烟雾。 姑苏台殿变秋蓬,荆棘沾衣泣寒露。 至今风月动凄凉,余址石桥尚如故。

译文:

在那姑苏台上,一轮明月高悬,它的倒影在天河中浮动闪烁。长长的石梁横卧在长洲之上,就像一道垂挂的彩虹,跃动着金色的波光。 台边的草木散发出如兰麝般的香气,水底似乎还流淌着笙歌之音。人们在樽前一边歌唱,歌声还未停歇,舞蹈也不停歇。然而就在这时,越国的军队趁着夜色攻入了三江浦。 吴王此时还沉醉在欢乐之中,根本来不及清醒,却不知自己已然沦为了降虏。响靸廊前,曾经的珠翠首饰横七竖八地散落一地,采香径里,喧闹的鼙鼓声响成一片。 西施满含泪水走下珠楼,回首望去,那曾经繁华的吴宫已经被烟雾所阻隔。曾经巍峨的姑苏台殿如今已变成了秋天的蓬草,荆棘丛生,寒露沾湿了衣衫,仿佛在默默哭泣。 直到如今,这风月依旧,却透出阵阵凄凉之意,而那残留的姑苏台遗址和石桥,还和往昔一样静静地伫立着。
关于作者
宋代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