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收宿雨,坐见空翠滴。 携筇出城隅,试此腰脚力。 竹阴穿窈窕,僧户扣岑寂。 小轩清樾底,磐礴聊自适。 闯然见幽禽,百啭深拔隙。 即此与晤歌,绝胜眼前客。 幽怀层冰结,屭赑不可释。 忽如散春风,回首无处觅。 天游失六凿,真观了千息。 乾坤鼎鼎中,指马坐可一。 不知双清老,何者为心迹。 持问跏趺人,首肯复面壁。 山烟明欲合,归舸兀深碧。 此心除溪月,炯炯谁复识。
三月十日游报国院小轩颇幽胜为名曰双清仍书此诗
译文:
三月十日这一天,我前往报国院游玩。那连绵的山峰刚刚收纳了昨夜的雨水,我静静地坐着,仿佛能看见山间那空明的翠色欲滴而下。
我拄着竹杖走出城角,想要试试自己这腰腿的力气。我穿行在那幽深曲折的竹林阴影之中,敲响了寂静的僧家门户。
在那小院的轩室里,处于清凉的树荫之下,我随意舒展身体,享受着这份自在。突然,一只灵动的鸟儿闯入我的视线,它在深深的竹丛缝隙间婉转啼鸣。此刻,我仿佛能与它对歌交谈,这比和眼前那些世俗之人相处要美妙得多。
我心中那幽深的情怀,就像层层的坚冰凝结在一起,沉重得难以释怀。然而,就在这一瞬间,仿佛有一阵春风吹散了所有的阴霾,再回首,那些烦闷已无处寻觅。
我好似进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忘却了感官的纷扰,以纯真的心境洞察万物,让一切的杂念都归于平息。在这纷繁变幻的天地之间,事物的名称和实质其实都可以视为一体。
我不知道这“双清”之境的真谛,也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心性与行迹。我带着这个疑问去询问那跏趺而坐的僧人,他只是点头,然后又面向墙壁,沉默不语。
山间的烟雾渐渐明亮起来,似乎快要聚合在一起。我乘上归船,在那幽深碧绿的水面上缓缓前行。此刻我的心境,除了那溪水中映照的明月,又有谁能真正明白呢?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