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伯祠

我行出陜右,来升召公堂。 叹公不可作,祗令吾道伤。 优哉听讼日,斯民歌乐康。 善教被南国,美荫余甘棠。 惟公与周公,左右相成王。 孰知二公心,千载惟苍苍。 人不学二南,其蔽犹面墙。 先圣垂此言,下士其可忘。 太史述世家,源深者流长。 公泽亦至今,风烈殊未央。 再拜仰公像,冠佩犹煌煌。 徘徊不能去,泪落征衣裳。

译文:

我从陜右出发前行,来到了召公的祠堂。 可叹召公已经逝去无法复生,这只让我为大道的传承而感伤。 遥想当年召公悠闲地处理着诉讼之事,百姓们都欢快安康。 他那良好的教化覆盖了南方的国土,就如同甘棠树留下了美好的树荫。 召公和周公一起,在成王身边辅佐他成就大业。 谁能真正了解这两位贤公的心意呢,历经千年也只有苍天知晓。 人们如果不学习《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就会像面对墙壁一样一无所知。 先圣孔子留下这样的话,后辈之人怎么可以遗忘。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为召公撰写世家,源头深远的水流才能长久流淌。 召公的恩泽一直延续到如今,他的风范和功业远没有到尽头。 我恭敬地拜了又拜,瞻仰着召公的画像,他的衣冠配饰依然光彩夺目。 我在祠堂里徘徊不舍得离去,泪水都滴落在了远行的衣裳上。
关于作者
宋代李处权

李处权(?~一一五五)字巽伯,号崧庵惰夫,洛(今河南洛阳)人。淑曾孙。南渡后定居溧阳(《景定建康志》卷四九)。生平未获显仕,转辗各地为幕僚,以诗游士大夫间。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卒于荆州年逾七十。著作曾自编有《崧庵集》,不传。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由其堂弟处全收辑遗著四百余篇刊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崧庵集》六卷。事见本集自序及李处全序。 李处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崧庵集》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及李鼎《宋人集甲编》(简称宋人集)本等。新从《永乐大典》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