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之湛存,潮缩海门。 用之亡痕,春入华根。 光明射珊瑚之魂,波澜派昆仑之源。 影动非幡,声扬度垣。 静以应繁,冲以待喧。 骐骥之姿,千里之奔。 云梦之量,八九之吞。 斲轮之工兮拟谁授克家之学,抱瓮之朴兮将自灌丈人之园。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一一五
译文:
这篇文章并不是古诗词,而是一首偈赞,下面是其翻译成的现代汉语:
禅者的本体清澈而存在,就如同潮水退去后露出的海门,安静而澄明。当运用禅机之时,却毫无痕迹可寻,就好像春天的气息悄然融入花朵的根基,自然而不着痕迹。
禅者的光明能够射透珊瑚的精魂,其境界的波澜如同从昆仑之源流淌而出的江河,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影子晃动并非是幡在动(暗指心的不动),声名远扬能够越过垣墙,传播到远方。
禅者能以宁静来应对繁杂的世事,以虚怀若谷的心态来等待喧嚣的到来。他有着骐骥一般的姿态,能够驰骋千里,勇往直前。他有着如同云梦泽一般宽广的度量,能够容纳八九座山峦,包容万物。
他就像那擅长斲轮的工匠,这样的技艺能传授给谁,让其继承家业、学习这高深的学问呢?又如同抱着瓮浇灌园子的老者一样质朴,自己灌溉着丈人的园子,安于本分、淡泊自守。
关于作者
宋代 • 释正觉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