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一六五

休去歇去,绝言绝虑。 廓无所依,妙无所住。 转历历之机,运绵绵之步。 神游方外灵台,道契环中虚处。 藏身白云云外家,著脚青山山下路。 宛转穷通,旁参回互。 十成收得返魂香,一等来挝荼毒鼓。 肯触气于死蛇,要捋须于猛虎。 却借其功,不谋而遇。 枯木龙吟而起云,南山豹变□披雾。 律入春筒,影流晓户。 百亿仪分,三千体露。 大经掇出于微尘,古佛相交于露柱。 历代诸祖只个生涯,一切众生同时灭度。 大用石火迟,全机电光遽。 哆哆和和也问若剪答如裁,轰轰磕磕也喝如雷棒如雨。 洞山佛对三斤麻,赵州衫重七斤布。 道火不我烧唇,道水不我濡袴。 无是无非,何规何矩。 柱杖子里许将来,钵袋子那时分付。

译文:

这首偈颂充满了禅宗的玄理,语言比较晦涩,以下是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停止思虑,歇下妄念,断绝言语和种种思虑。 内心空廓没有任何依傍,奇妙的境界不执着于一处。 运转那清晰明朗的机锋,迈着那连绵不断的步伐。 精神在方外的心灵世界遨游,大道契合于圆环中心的虚空之处。 将自己藏身在白云之外的居所,把脚步踏上青山之下的道路。 在顺境与逆境中婉转周旋,从旁参透事物的相互关联。 圆满地收获能起死回生的返魂香,同样地来敲响令人警醒的荼毒鼓。 敢于去触碰那看似已死的蛇的气息,要去捋那猛虎的胡须。 却借助这样的行为取得功效,不必刻意谋划就会有奇妙的相遇。 就像枯木发出龙吟之声而兴起云雾,南山的豹因变化而穿透迷雾。 节气进入春天,晨光的影子洒在窗户上。 众多的形仪分别显现,三千的体性都得以展露。 宏大的经典从微小的尘埃中被提取出来,古老的佛陀与露柱相互交会。 历代的诸位祖师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一切众生同时都能达到解脱的境界。 大的功用如同石火一般,看似迟缓却又迅速;完整的机用如同电光一样急速。 啰啰嗦嗦地问,我就像裁剪布料一样简洁回答;轰轰烈烈地喧闹,我就像打雷般大喝,像雨点般挥棒。 洞山良价禅师以三斤麻回应问题,赵州从谂禅师说衫重七斤布。 说火不会烧到我的嘴唇,说水不会浸湿我的裤子。 没有是非对错,何须规矩约束。 把柱杖子从这里拿过来,把钵袋子在那时交付出去。 需要注意的是,偈颂本身是禅宗表达佛法感悟和修行境界的特殊文体,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禅宗思想和隐喻,翻译只能尽量传达其大概意思,难以完全呈现其深刻内涵。
关于作者
宋代释正觉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