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骨岩居闽府教,江海两封黄纸召。 孤云自南仍更东,阻觐尧蓂友廊庙。 讲通明论毗昙经,一佛出世祇为人。 凝师白傅有真契,凿齿弥天必相值。 河汉滔滔渺涯涘,三反九折时游戏。 簦𪨗跻堂累千辈,鍧雷激电非思议。 毫忽微差失大千,同尽鸳鸿与蝼蚁。 菩提一切皆具足,刮膜分光诚岂弟。 体味龙宫七佛书,卢老面目云何是。 余生流浪无明窟,回首尘尘非自己。 季咸鬼眼必见窥,和璞妙算应不遗。 大士知言善呵蔽,朝闻夕殒甘如饴。 疑蛇一祛病当愈,识路还家要有时。 金华士女涕泗流,胡为决往龙翔游。 是间虽住亦非住,奔轶常行祖师处。
龙翔真歇和尚求诗赠一首
译文:
这首诗相对较为晦涩,且包含很多佛教相关的典故和专业术语,以下是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和尚居住在象骨岩,在闽府传播佛法,两次收到朝廷用黄纸书写的征召诏书。他像孤云一样,从南方又飘向东方,无缘得见圣上,而与朝廷中的官员结交。
他讲解通明论和毗昙经,要知道一佛出世就是为了度化世人。他和凝师、白傅一样有着真正的禅心契合,就如同习凿齿与道安法师必定能相互赏识。
佛法如同滔滔银河,广阔无边,他在佛法的世界里曲折往复地修行,还时常进行弘法的“游戏”之举(以各种善巧方便度人)。
手持伞和草鞋来向他请教的人成百上千,他说法时如雷霆激荡、闪电闪烁,其精妙让人难以思议。
修行中稍有毫厘之差就会错失整个大千世界,无论高贵如鸳鸿还是低贱如蝼蚁,最终都会一同消逝。
菩提的智慧每个人本就具足,他开示世人如同刮去眼膜、分开光芒一样和蔼可亲。
他仔细体悟龙宫七佛所传之书,那卢老(可能指六祖慧能)真正的面目究竟是怎样呢?
我这一生在无明的洞窟中流浪,回首往事,那些纷纷扰扰的尘世都不是真正的自我。
季咸那样能洞察鬼蜮的眼睛必定能窥见我的虚妄,和璞那样神妙的算卦之人也不会遗漏对我的评判。
大士(指和尚)善于用智慧的言语呵止我的蔽障,如果早上听闻了真正的佛法,就算晚上死去也甘之如饴。
一旦祛除了像疑蛇那样的妄念,疾病自然就会痊愈,认识了真正的道路,回归本真也需要时机。
金华的男女百姓都伤心落泪,不明白和尚为何决然前往龙翔寺。
在这里居住其实也并非真正的“住”,他一直奔行在祖师所行的大道上。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