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卫惠公之子懿公,自周惠王九年嗣立,在位九年,般乐怠傲,不恤国政。最好的是羽族中一物,其名曰鹤。按浮邱伯《相鹤经》云:鹤,阳鸟也,而游于阴,因金气,乘火精以自养。金数九,火数七,故鹤七年一小变,十六年一大变,百六十年变止,千六百年形定。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修颈以纳新,故寿不可量。行必依洲渚,止不集林木,盖羽族之宗长,仙家之骐骥也。鹤之上相:隆鼻短口则少眠,高脚疏节则多力,露眼赤睛则视远,凤翼雀毛则喜飞,龟背鳖腹则能产,轻前重后则善舞,洪髀纤趾则能行。那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所以懿公好之。俗谚云:“上人不好,下人不要。”因懿公偏好那鹤,凡献鹤者皆有重赏,弋人百方罗致,都来进献,自苑囿宫廷,处处养鹤,何止数百。有齐高帝咏鹤诗为证:八风舞遥翮,九野弄清音。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懿公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上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懿公若出游,其鹤亦分班从幸,命以大轩,载于车前,号曰“鹤将军”。养鹤之人,亦有常俸,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大夫石祁子,乃石碏之后、石骀仲之子,为人忠直有名,与宁庄子名速同秉国政,皆贤臣也。二人进谏屡次,俱不听。公子毁乃惠公庶兄,公子硕烝于宣姜而生者,即文公也。毁知卫必亡,托故如齐,齐桓公妻以宗女,竟留齐国。卫人向来心怜故太子急子之冤,自惠公复位之后,百姓日夜咒诅:“若天道有知,必不终于禄位也!”因急子与寿俱未有子,公子硕早死,黔牟已绝,惟毁有贤德,人心阴归附之。及懿公失政,公子毁出奔,卫人无不含怨。却说北狄自周太王之时,獯鬻已强盛,逼太王迁都于岐。及武王一统,周公南惩荆、舒,北膺戎、狄,中国久安。迨平王东迁之后,南蛮北狄,交肆其横。单说北狄主名曰瞍瞒,控弦数万,常有迭荡中原之意。及闻齐伐山戎,瞍瞒怒曰:“齐兵远伐,必有轻我之心,当先发制之。”乃驱胡骑二万伐邢,残破其国,闻齐谋救邢,遂移兵向卫。时卫懿公正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懿公使司徒拘执之。须臾,擒百余人来,问其逃避之故,众人曰:“君用一物,足以御狄,安用我等?”懿公问:“何物?”众人曰:“鹤。”懿公曰:“鹤何能御狄耶?”众人曰:“鹤既不能战,是无用之物。君敝有用以养无用,百姓所以不服也。”懿公曰:“寡人知罪矣。愿散鹤以从民,可乎?”石祁子曰:“君亟行之,犹恐其晚也。”懿公果使人纵鹤,鹤素受豢养,盘旋故处,终不肯去。石、宁二大夫,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狄兵已杀至荥泽,顷刻三报。石祁子奏曰:“狄兵骁勇,不可轻敌,臣请求救于齐。”懿公曰:“齐昔日奉命来伐,虽然退兵,我国并未修聘谢,安肯相救?不如一战,以决存亡!”宁速曰:“臣请率师御狄,君居守。”懿公曰:“孤不亲行,恐人不用心。”乃与石祁子玉玦,使代理国政,曰:“卿决断如此玦矣!”与宁速矢,使专力守御,又曰:“国中之事全委二卿,寡人不胜狄,不能归也。”石、宁二大夫皆垂泪。懿公吩咐已毕,乃大集车徒,使大夫渠孔为将,于伯副之,黄夷为先锋,孔婴齐为后队。一路军人口出怨言,懿公夜往察之,军中歌曰:鹤食禄,民力耕,鹤乘轩,民操兵。狄锋厉兮不可撄,欲战兮九死而一生。鹤今何在兮?而我瞿瞿为此行!懿公闻歌,闷闷不已。大夫渠孔用法太严,人心益离,行近荥泽,见敌军千余,左右分驰,全无行次。渠孔曰:“人言狄勇,虚名耳!”即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伏中,一时呼哨而起,如天崩地塌,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渠孔曰:“事急矣!请偃大旆,君微服下车,尚可脱也。”懿公叹曰:“二三子苟能相救,以旆为识,不然,去旆无益也!孤宁一死,以谢百姓耳!”须臾,卫兵前后队俱败,黄夷战死,孔婴齐自刎而亡,狄军围益厚,于伯中箭坠车,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被狄人砍为肉泥,全军俱没。髯翁有诗云: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狄人囚卫太史华龙滑、礼孔,欲杀之。华,礼二人知胡俗信鬼,绐之曰:“我太史也,实掌国之祭祀,我先往为汝白神。不然,鬼神不汝佑,国不可得也。”瞍瞒信其言,遂纵之登车。宁速方戎服巡城,望见单车驰到,认是二太史,大惊,问:“主公何在?”曰:“已全军覆没矣!狄师强盛,不可坐待灭亡,宜且避其锋。”宁速欲开门纳之,礼孔曰:“与君俱出,不与君俱入,人臣之义谓何?吾将事吾君于地下。”遂拔剑自刎。华龙滑曰:“不可失史氏之籍。”乃入城。宁速与石祁子商议,引著卫侯宫眷及公子申,乘夜乘小车出城东走,华龙滑抱典籍从之。国人闻二大夫已行,各各携男抱女,随后逃命,哭声震天。狄兵乘胜长驱,直入卫城,百姓奔走落后者,尽被杀戮。又分兵追逐。石祁子保宫眷先行,宁速断后,且战且走,从行之民,半罹狄刃。将及黄河,喜得宋桓公遣兵来迎,备下船只,星夜渡河,狄兵方才退去,将卫国府库,及民间存留金粟之类,劫掠一空,堕其城郭,满载而归。不在话下。却说卫大夫弘演,先奉使聘陈,比及反役,卫已破灭。闻卫侯死于荥泽,往觅其尸,一路看见骸骨暴露,血肉狼藉,不胜伤感。行至一处,见大旆倒于荒泽之旁,弘演曰:“旆在此,尸当不远矣。”未数步,闻呻吟之声,前往察之,见一小内侍折臂而卧。弘演问曰:“汝认得主公死处否?”内侍指一堆血肉曰:“此即主公之尸也。吾亲见主公被杀,为臂伤疼痛,不能行走,故卧守于此,欲俟国人来而示之。”弘演视其尸体,俱已零落不全,惟一肝完好。弘演对之再拜大哭,乃复命于肝前,如生时之礼。事毕,弘演曰:“主公无人收葬,吾将以身为棺耳。”嘱从人曰:“我死后,埋我于林下,俟有新君,方可告之。”遂拔佩刀自剖其腹,手取懿公之肝,纳于腹中,须臾而绝。从者如言埋掩,因以车载小内侍渡河,察听新君消息。却说石祁子先扶公子申登舟,宁速收拾遗民,随后赶上,至于漕邑,点查男女,才存得七百有二十人。狄人杀戮之多,岂不悲哉!二大夫相议:“国不可一日无君,其奈遗民太少!”乃于共、滕二邑,十抽其三,共得四千有余人,连遗民凑成五千之数,即于漕邑创立庐舍,扶立公子申为君,是为戴公。宋桓公御说许桓公新臣,各遣人致唁。戴公先已有疾,立数日遂薨。宁速如齐,迎公子毁嗣位。齐桓公曰:“公子归自敝邑,将守宗庙,若器用不具,皆寡人之过也。”乃遗以良马一乘,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各三百只,又以鱼轩赠其夫人,兼美锦三十端,命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送之,并致门材,使立门户。公子毁至漕邑。弘演之从人,同折臂小内侍俱到,备述纳肝之事,公子毁先遣使具棺,往荥泽收殓,一面为懿公。戴公发丧,追封弘演,录用其子,以旌其忠,诸侯重齐桓公之义,多有吊赙,时周惠王十八年冬十二月也。其明年,春正月,卫侯毁改元,是为文公。才有车三十乘,寄居民间,甚是荒凉。文公布衣帛冠,蔬食菜羹,早起夜息,抚安百姓,人称其贤。公子无亏辞归齐国,留甲士三千人,协戍漕邑,以防狄患。无亏回见桓公,言卫毁草创之状,并述弘演纳肝之事。桓公叹曰:“无道之君,亦有忠臣如此者乎?其国正未艾也。”管仲进曰:“今留戍劳民,不如择地筑城,一劳永逸。”桓公以为然。正欲纠合诸侯同役,忽邢国遣人告急,言:“狄兵又到本国,势不能支,伏望救援!”桓公问管仲曰:“邢可救乎?”管仲对曰:“诸侯所以事齐,谓齐能拯其灾患也,不能救卫,又不救邢,霸业陨矣!”桓公曰:“然则邢、卫之急孰先?”管仲对曰:“俟邢患既平,因而城卫,此百世之功也。”桓公曰:“善。”即传檄宋、鲁、曹、邾各国,合兵救邢,俱于聂北取齐。宋、曹二国兵先到。管仲又曰:“狄寇方张,邢力未竭,敌方张之寇,其劳倍,助未竭之力,其功少,不如待之,邢不支狄,必溃,狄胜邢,必疲,驱疲狄而援溃邢,所谓力省而功多者也。”桓公用其谋,托言待鲁、邾兵到,乃屯兵于聂北,遣谍打探邢、狄攻守消息。史臣有诗讥管仲不早救邢、卫,乃霸者养乱为功之谋也。诗云:救患如同解倒悬,提兵那可复迁延?从来霸事逊王事,功利偏居道义先!话说三国驻兵聂北,约及两月,狄兵攻邢,昼夜不息,邢人力竭,溃围而出。谍报方到,邢国男女,填涌而来,俱投奔齐营求救。内一人哭倒在地,乃邢侯叔颜也。桓公扶起,慰之曰:“寡人相援不早,以致如此,罪在寡人,当请宋公、曹伯共议,驱逐狄人。”即日拔寨都起。狄主瞍瞒掳掠满欲,无心恋战,闻三国大兵将至,放起一把火,望北飞驰而去。比及各国兵到,只见一派火光,狄人已遁。桓公传令将火扑灭,问叔颜:“故城尚可居否?”叔颜曰:“百姓逃难者,大半在夷仪地方,愿迁夷仪,以从民欲。”桓公乃命三国各具版筑,筑夷仪城,使叔颜居之,更为建立朝庙,添设庐舍,牛马粟帛之类,皆从齐国运至,充牣其中,邢国君臣如归故国,欢祝之声彻耳。事毕,宋、曹欲辞齐归国,桓公曰:“卫国未定,城邢而不城卫,卫其谓我何?”诸侯曰:“惟霸君命。”桓公传令,移兵向卫,凡畚锸之属,尽携带随身。卫文公毁远远相接,桓公见其大布为衣,大帛为冠,不改丧服,恻然久之,乃曰:“寡人借诸君之力,欲为君定都,未审何地为吉?”文公毁曰:“孤已卜得吉地,在于楚邱。但版筑之费,非亡国所能办耳!”桓公曰:“此事寡人力任之!”即日传令三国之兵,俱往楚邱兴工,复运门材,重立朝庙,谓之“封卫”,卫文公感齐再造之恩,为《木瓜》之诗以咏之。诗云:投我以木瓜兮,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兮,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兮,报之以琼玖。当时称桓公存三亡国,谓立僖公以存鲁,城夷仪以存邢,城楚邱以存卫。有此三大功劳,此所以为五霸之首也。潜渊先生读史诗云:周室东迁纲纪摧,桓公纠合振倾颓。兴灭继绝存三国,大义堂堂五霸魁。时楚成王熊恽,任用令尹子文图治,修明国政,有志争霸.闻齐侯救邢存卫,颂声传至荆襄。楚成王心甚不乐,谓子文曰:“齐侯布德沽名,人心归向。寡人伏处汉东,德不足以怀人,威不足以慑众,当今之时,有齐无楚,寡人耻之!”子文对曰:“齐侯经营伯业,于今几三十年矣。彼以尊王为名,诸侯乐附,未可敌也。郑居南北之间,为中原屏蔽,王若欲图中原,非得郑不可!”成王曰:“谁能为寡人任伐郑之事者?”大夫斗章愿往,成王与车二百乘,长驱至郑。却说郑自纯门受师以后,日夜提防楚兵,探知楚国兴师,郑伯大惧,即遣大夫聃伯率师把守纯门,使人星夜告急于齐。齐侯传檄,大合诸侯于柽,将谋救郑。斗章知郑有准备,又闻齐救将至,恐其失利,至界而返。楚成王大怒,解佩剑赐斗廉,使即军中斩斗章之首。斗廉乃斗章之兄也,既至军中,且隐下楚王之命,密与斗章商议:“欲免国法,必须立功,方可自赎!”斗章跪而请教,斗廉曰:“郑知退兵,谓汝必不骤来,若疾走袭之,可得志也!”斗章分军为二队,自率前队先行,斗廉率后队接应。却说斗章衔枚卧鼓,悄地侵入郑界,恰遇聃伯在界上点阅兵马。聃伯闻有寇兵,正不知何国,慌忙点兵,在界上迎住厮杀,不期斗廉后队已到,反抄出郑师之后,腹背夹攻。聃伯力不能支,被斗章只一铁简打倒,双手拿来。斗廉乘胜掩杀,郑兵折其大半。斗章将聃伯上了囚车,便欲长驱入郑,斗廉曰:“此番掩袭成功,且图免死,敢侥幸从事耶?”乃即日班师。斗章归见楚成王,叩首请罪,奏曰:“臣回军是诱敌之计,非怯战也!”成王曰:“既有擒将之功,权许准罪。但郑国未服,如何撤兵?”斗廉曰:“恐兵少不能成功,惧亵国威。”成王怒曰:“汝以兵少为辞,明是怯敌,今添兵车二百乘,汝可再往,若不得郑成,休见寡人之面。”斗廉奏曰:“臣愿兄弟同往,若郑不投降,当缚郑伯以献。”成王壮其言,许之。乃拜斗廉为大将,斗章副之,共率车四百乘,重望郑国杀来。史臣有诗云:荆襄自帝势炎炎,蚕食多邦志未厌。溱洧何辜三受伐,解悬只把霸君瞻。且说郑伯闻聃伯被囚,复遣人如齐请救。管仲进曰:“君数年以来,救燕存鲁,城邢封卫,恩德加于百姓,大义布于诸侯,若欲用诸侯之兵,此其时矣。君若救郑,不如伐楚,伐楚必须大合诸侯。”桓公曰:“大合诸侯,楚必为备,可必胜乎?”管仲曰:“蔡人得罪于君,君欲讨之久矣。楚、蔡接壤,诚以讨蔡为名,因而及楚,《兵法》所谓‘出其不意’者也。”先时,蔡穆公以其妹嫁桓公为第三夫人。一日,桓公与蔡姬共登小舟,游于池上,采莲为乐。蔡姬戏以水洒公,公止之。姬知公畏水,故荡其舟,水溅公衣,公大怒曰:‘婢子不能事君’。”乃遣竖貂送蔡姬归国,蔡穆公亦怒曰:“已嫁而归,是绝之也。”竟将其妹更嫁于楚国,为楚成王夫人。桓公深恨蔡侯,故管仲言及之。桓公曰:“江、黄二国,不堪楚暴,遣使纳款,寡人欲与会盟,伐楚之日,约为内应,何如?”管仲曰:“江、黄远齐而近楚,一向服楚,所以仅存。今背而从齐,楚人必怒,怒必加讨。当此时,我欲救,则阻道路之遥;不救,则乖同盟之义。况中国诸侯,五合六聚,尽可成功,何必借助蕞尔。不如以好言辞之。”桓公曰:“远国慕义而来,辞之将失人心。”管仲曰:“君但识吾言于壁,异日勿忘江、黄之急也。”桓公遂与江、黄二君盟会,密订伐楚之约,以明年春正月为期。二君言:“舒人助楚为疟,天下称为‘荆、舒’,不可不讨。”桓公曰:“寡人当先取舒国,以剪楚翼。”乃密写一书,付于徐子。徐与舒近,徐嬴嫁为齐桓公第二夫人,有婚姻之好,一向归附于齐,故桓公以舒事嘱之。徐果引兵袭取舒国,桓公即命徐子屯兵舒城,以备缓急。江、黄二君,各守本界,以候调遣。鲁僖公遣季友至齐谢罪,称:“有邾、莒之隙,不得共邢、卫之役,今闻会盟江、黄,特来申好。嗣有征伐,愿执鞭前驱。”桓公大喜,亦以伐楚之事,密与订约。时楚兵再至郑国,郑文公请成,以纾民祸。大夫孔叔曰:“不可。齐方有事于楚,以我故也。人有德于我,弃之不祥,宜坚壁以待之。”于是再遣使如齐告急,桓公授之以计,使扬言齐救即至,以缓楚,至期,或君或臣,率一军出虎牢,于上蔡取齐,等候协力攻楚。于是遍约宋、鲁、陈、卫、曹、许之君,俱要如期起兵,名为讨蔡,实为伐楚。明年,为周惠王之十三年,春正月元旦,齐桓公朝贺已毕,便议讨蔡一事。命管仲为大将,率领隰朋、宾须无、鲍叔牙、公子开方、竖人貂等,出车三百乘,甲士万人,分队进发。太史奏:“七日出军上吉。”竖貂请先率一军,潜行掠蔡,就会集各国车马,桓公许之。蔡人恃楚,全不设备,直待齐兵到时,方才敛兵设守。竖貂在城下耀武扬威,喝令攻城,至夜方退。蔡穆公认得是竖貂,先年在齐宫曾伏侍蔡姬,受其恩惠,蔡姬退回,又是他送去的,晓得是宵小之辈,乃于夜深使人密送金帛一车,求其缓兵。竖貂受了,遂私将齐侯纠合七路诸侯,先侵蔡,后伐楚一段军机,备细泄漏于蔡:“不日各国军到,将蔡城蹂为平地,不如及早逃遁为上。”使者回报,蔡侯大惊,当夜率领宫眷,开门出奔楚国。百姓无主,即时溃散。竖貂自以为功,飞报齐侯去讫。却说蔡侯至楚,见了成王,备述竖貂之语。成王方省齐谋,传令简阅兵车,准备战守,一面撤回斗章伐郑之兵。数日后,齐侯兵至上蔡,竖貂谒见已毕,七路诸侯陆续俱到,一个个躬率车徒,前来助战,军威甚壮。那七路:宋桓公御说、鲁僖公申、陈宣公杵臼、卫文公毁、郑文公捷、曹昭公班、许穆公新臣,连主伯齐桓公小白,共是八位。内许穆公抱病,力疾率师先到蔡地,桓公嘉其劳,使序于曹伯之上。是夜,许穆公薨,齐侯留蔡三日,为之发丧,命许国以侯礼葬之。七国之师望南而进,直达楚界。只见界上早有一人衣冠整肃,停车道左,磬折而言曰:“来者可是齐侯?可传言楚国使臣奉候久矣。”那人姓屈名完,乃楚之公族,官拜大夫,今奉楚王之命为行人,使于齐师。桓公曰:“楚人何以预知吾军之至也?”管仲曰:“此必有人漏泄消息,既彼遣使,必有所陈,臣当以大义责之,使彼自愧屈,可不战而降矣。”管仲亦乘车而出,与屈完车上拱手。屈完开言曰:“寡君闻上国车徒辱于敝邑,使下臣完致命,寡君命使臣辞曰:“齐、楚各君其国,齐居于北海,楚近于南海,虽风马牛不相及也,不知君何以涉于吾地。敢请其故?”管仲对曰:“昔周成王封吾先君太公于齐,使召康公赐之命,辞曰:‘五侯九伯,汝世掌征伐,以夹辅周室,其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凡有不共王职,汝勿赦宥!’自周室东迁,诸侯放恣,寡君奉命主盟,修复先业,尔楚国于南荆,当岁贡包茅,以助王祭。自尔缺贡,无以缩酒,寡人是征,且昭王南征而不返,亦尔故也,尔其何辞?”屈完对曰:“周失其纲,朝贡废缺,天下皆然,岂惟南荆?虽然,包茅不入,寡君知罪矣!敢不共给,以承君命?若夫昭王不返,惟胶舟之故,君其问诸水滨,寡君不敢任咎,完将复于寡君。”言毕,麾车而退。管仲告桓公曰:“楚人倔强,未可以口舌屈也,宜进逼之。”乃传令八军同发,直至陉山,离汉水不远。管仲下令:“就此屯扎,不可前行。”诸侯皆曰:“兵已深入,何不济汉,决一死战,而逗留于此。”管仲曰:“楚既遣使,必然有备,兵锋一交,不可复解。今吾顿兵此地,遥张其势。楚惧吾之众,将复遣使,吾因取成焉。以讨楚出,以服楚归,不亦可乎?”诸侯犹未深信,议论纷纷不一。却说楚成王已拜斗子文为大将,搜甲厉兵屯于汉南,只等诸侯济汉,便来邀击。谍报:“八国之兵,屯驻陉地。”子文进曰:“管仲知兵,不万全不发。今以八国之众,逗留不进,是必有谋,当遣使再往,探其强弱,察其意向,或战或和,决计未晚。”成王曰:“此番何人可使?”子文曰:“屈完既与夷吾识面,宜再遣之。”屈完奏曰:“缺贡包茅,臣前承其咎矣。君若请盟,臣当勉行,以解两国之纷;若欲请战,别遣能者。”成王曰:“战盟任卿自裁,寡人不汝制也!”屈完乃再至齐军。毕竟齐、楚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三回 卫懿公好鹤亡国 齐桓公兴兵伐楚
译文:
这并非古诗词,而是长篇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的一个章节,以下是用较为通俗的现代汉语对其进行的转述:
话说卫惠公的儿子懿公,在周惠王九年继位,在位九年,整天只知道享乐,不理国家政事。他最喜欢的是鸟类中的鹤。根据浮邱伯《相鹤经》里说:鹤属于阳鸟,却在阴处活动,凭借金气,依靠火精来滋养自己。金的数字是九,火的数字是七,所以鹤七年有一次小变化,十六年有一次大变化,一百六十年变化停止,一千六百年形态固定。鹤生性高洁,所以羽毛洁白;叫声响亮能传到天上,所以头顶是红色;在水里觅食,所以嘴巴长;在陆地栖息,所以脚高;能在云中飞翔,所以羽毛丰满而肉质疏松。它喉咙大便于呼气,脖子长便于吸纳新鲜空气,所以寿命很长。鹤走路必定沿着沙洲,栖息不会聚集在树林,是鸟类中的首领,如同仙家的骏马。鹤的上等品相是:鼻子高挺、嘴巴短就睡眠少,脚高、关节稀疏就力气大,眼睛突出、眼珠红就视力好,翅膀像凤凰、羽毛像麻雀就喜欢飞,背部像龟、腹部像鳖就繁殖能力强,身体前轻后重就善于跳舞,大腿粗壮、脚趾纤细就善于行走。鹤颜色洁白、外形清逸,能鸣叫、善舞蹈,所以懿公非常喜爱。俗话说:“上面的人不喜欢,下面的人就不会去做。”因为懿公特别喜欢鹤,凡是献鹤的人都能得到重赏,捕鸟的人千方百计地捕捉鹤,都来进献,从园林到宫廷,到处都养着鹤,何止几百只。齐高帝有咏鹤的诗为证:“八风舞遥翮,九野弄清音。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懿公所养的鹤,都有品级和俸禄,上等的享受大夫的俸禄,次等的享受士人的俸禄。懿公如果出游,那些鹤也会分班跟随,还会用大车装载,放在车前,号称“鹤将军”。养鹤的人也有固定的俸禄。懿公向百姓征收重税,用来充当鹤的粮食;百姓饥寒交迫,他却完全不管。大夫石祁子,是石碏的后代、石骀仲的儿子,为人忠诚正直、有名望,和宁庄子(名速)一起掌管国家政事,都是贤臣。两人多次进谏,懿公都不听。公子毁是惠公的庶兄,是公子硕和宣姜私通所生,也就是后来的文公。毁知道卫国一定会灭亡,就找借口去了齐国,齐桓公把同宗的女子嫁给他,他就留在了齐国。卫国人向来同情原来的太子急子的冤屈,自从惠公复位之后,百姓日夜诅咒:“如果上天有眼,惠公一定不会善终!”因为急子和寿都没有儿子,公子硕早死,黔牟也绝后了,只有毁有贤德,百姓心里都暗暗归附他。等到懿公失政,公子毁出逃,卫国人没有不怨恨的。
再说北狄,在周太王的时候,獯鬻就已经很强大,逼迫太王把都城迁到了岐。到武王统一天下,周公在南方征讨荆、舒,在北方抵御戎、狄,中原地区长期安定。等到平王东迁之后,南方的蛮族和北方的狄族,肆意横行。单说北狄的首领叫瞍瞒,手下有几万弓箭手,一直有侵略中原的想法。他听说齐国讨伐山戎,生气地说:“齐国军队远征,一定是轻视我们,我们应该先发制人。”于是就率领两万胡骑攻打邢国,把邢国打得残破不堪。听说齐国打算救援邢国,就把军队转向卫国。当时卫懿公正想带着鹤出游,接到谍报说:“狄人入侵。”懿公大惊,立刻召集军队,发放武器,准备迎战和防守。可是百姓都逃到了乡村野外,不肯当兵。懿公派司徒去抓人。不一会儿,抓了一百多人来,问他们逃跑的原因,众人说:“君王有一样东西,足以抵御狄人,哪里用得着我们?”懿公问:“什么东西?”众人说:“鹤。”懿公说:“鹤怎么能抵御狄人呢?”众人说:“鹤既然不能打仗,就是没用的东西。君王荒废有用的人去养没用的鹤,百姓所以不服气。”懿公说:“寡人知道错了。愿意把鹤都放了,来顺从百姓,行吗?”石祁子说:“君王赶快去做,恐怕还来得及。”懿公果然派人去放鹤,鹤一直被养着,在原来的地方盘旋,始终不肯离开。石、宁两位大夫亲自到街市上,说明卫侯悔过的意思,百姓才渐渐聚集起来。狄兵已经杀到了荥泽,一会儿就传来三次战报。石祁子上奏说:“狄兵勇猛,不可轻视,臣请求向齐国求救。”懿公说:“齐国以前奉命来讨伐我们,虽然退兵了,但我国并没有去修好答谢,他们怎么肯相救呢?不如一战,来决定存亡!”宁速说:“臣请求率领军队抵御狄人,君王留在国内防守。”懿公说:“孤不亲自去,恐怕人们不尽心。”于是就给了石祁子一块玉玦,让他代理国政,说:“卿处理事情要像这块玉玦一样果断!”给了宁速一支箭,让他专心防守,又说:“国内的事情全交给二位卿家,寡人如果不能战胜狄人,就不回来了。”石、宁两位大夫都流下了眼泪。懿公吩咐完毕,就大规模地集结战车和步兵,让大夫渠孔为将领,于伯为副将,黄夷为先锋,孔婴齐为后队。一路上军人们都口出怨言,懿公夜里去查看,军中有人唱歌道:“鹤吃着俸禄,百姓努力耕种;鹤坐着大车,百姓拿着武器。狄人的锋芒太厉害,难以抵挡,想要打仗,九死一生。鹤现在在哪里呢?而我们却惊恐不安地去打仗!”懿公听了歌,闷闷不乐。大夫渠孔执法太严厉,人心更加离散。走到靠近荥泽的地方,看见敌军一千多人,左右分散奔跑,毫无秩序。渠孔说:“人们说狄人勇猛,原来是虚名啊!”就下令击鼓前进。狄人假装战败,把他们引进了埋伏圈,一时间喊杀声四起,就像天崩地塌一样,把卫兵截成了三段,彼此不能照应。卫兵本来就无心交战,看见敌人势猛,都扔下战车和武器逃跑了。懿公被狄兵重重包围。渠孔说:“事情紧急了!请把大旗放倒,君王换上便服下车,还可以逃脱。”懿公叹息说:“你们如果能救我,就以大旗为标志,不然,放倒大旗也没有用!孤宁愿一死,来向百姓谢罪。”不一会儿,卫兵的前后队都战败了,黄夷战死,孔婴齐自刎而亡,狄军的包围圈越来越紧,于伯中箭从车上掉下来,懿公和渠孔先后被害,被狄人砍成了肉泥,全军覆没。有位老先生写诗说:“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
狄人囚禁了卫国的太史华龙滑、礼孔,想杀了他们。华、礼二人知道胡人的风俗迷信鬼神,就骗他们说:“我们是太史,实际掌管着国家的祭祀,我们先去为你们向神祈祷。不然,鬼神不会保佑你们,你们也得不到这个国家。”瞍瞒相信了他们的话,就放他们上车。宁速正穿着军装巡视城墙,看见一辆单车飞驰而来,认出是两位太史,大惊,问:“主公在哪里?”他们说:“已经全军覆没了!狄军强盛,不能坐以待毙,应该暂且避开他们的锋芒。”宁速想开门让他们进来,礼孔说:“和君主一起出来,却不跟君主一起回去,这还叫人臣的道义吗?我要到地下去侍奉我的君主。”于是拔剑自刎。华龙滑说:“不能丢失史官的典籍。”就进了城。宁速和石祁子商议,带着卫侯的家眷和公子申,趁着夜色坐小车出城东逃,华龙滑抱着典籍跟在后面。国人听说两位大夫走了,都带着男女老少,随后逃命,哭声震天。狄兵乘胜长驱直入,冲进卫城,落在后面的百姓,都被杀死。狄兵又分兵追赶。石祁子保护着家眷先走,宁速断后,边战边走,跟随的百姓,有一半死在了狄人的刀下。快到黄河的时候,幸好宋桓公派来军队迎接,准备好了船只,连夜渡过黄河,狄兵才退去。狄人把卫国的国库和民间留存的金银粮食等,抢劫一空,还毁坏了城墙,满载而归。这里就不多说了。
再说卫国大夫弘演,先奉命去陈国访问,等他回来的时候,卫国已经灭亡了。他听说卫侯死在了荥泽,就去寻找尸体,一路上看到骸骨暴露,血肉狼藉,非常伤感。走到一个地方,看见大旗倒在荒泽旁边,弘演说:“大旗在这里,尸体应该不远了。”没走几步,听到有呻吟的声音,上前查看,看见一个小内侍手臂折断躺在地上。弘演问:“你知道主公死的地方吗?”内侍指着一堆血肉说:“这就是主公的尸体。我亲眼看见主公被杀,因为手臂受伤疼痛,不能走路,所以躺在这里守着,想等国人来了告诉他们。”弘演看那尸体,已经支离破碎,只有肝脏还完好。弘演对着肝脏拜了两拜,大哭一场,然后像卫侯活着的时候一样,向肝脏复命。事情办完后,弘演说:“主公没有人收葬,我就用我的身体做棺材吧。”他嘱咐随从说:“我死后,把我埋在树林里,等有了新君,再告诉他。”于是拔出佩刀,剖开自己的肚子,亲手把懿公的肝脏放进肚子里,不一会儿就死了。随从按照他的话把他埋葬了,然后用车载着小内侍渡过黄河,打听新君的消息。
再说石祁子先扶着公子申上了船,宁速收拾剩下的百姓,随后赶上来,到了漕邑,清点男女,只剩下七百二十人。狄人杀了那么多人,多么可悲啊!两位大夫商议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君主,可是剩下的百姓太少了!”于是从共、滕两个城邑中,每十个人抽三个,一共得到四千多人,加上剩下的百姓凑成五千人,就在漕邑搭建房屋,拥立公子申为君主,这就是戴公。宋桓公御说、许桓公新臣,都派人来慰问。戴公本来就有病,即位几天后就死了。宁速到齐国,迎接公子毁继位。齐桓公说:“公子从我国回去,要守护宗庙,如果器物用具不齐备,都是寡人的过错。”于是送给他四匹好马,五套祭服,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只,又用有鱼皮装饰的车子送给公子毁的夫人,还送了三十匹美锦,命令公子无亏率领三百辆战车护送他,并送上门材,让他建立门户。公子毁到了漕邑。弘演的随从和折臂小内侍都来了,详细讲述了弘演纳肝的事情。公子毁先派使者准备好棺材,到荥泽去收殓懿公的尸体,一面为懿公、戴公发丧,追封弘演,任用他的儿子,来表彰他的忠诚。诸侯们敬重齐桓公的仁义,很多人来吊唁和赠送财物。当时是周惠王十八年冬十二月。第二年春正月,卫侯毁改年号,这就是文公。文公当时只有三十辆战车,寄住在百姓家里,非常荒凉。文公告别粗布衣服、帛做的帽子,吃粗茶淡饭,早起晚睡,安抚百姓,人们都称赞他贤明。公子无亏告辞回齐国,留下三千名士兵,协助守卫漕邑,以防备狄人的侵扰。无亏回去见桓公,讲述了卫毁刚刚建国的情况,还说了弘演纳肝的事情。桓公感叹说:“无道的君主,也有这样的忠臣吗?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啊。”管仲进言说:“现在留下军队驻守,百姓很辛苦,不如选个地方筑城,一劳永逸。”桓公觉得有道理。正想联合诸侯一起行动,忽然邢国派人来告急,说:“狄兵又到了本国,形势危急,抵挡不住,希望齐国救援!”桓公问管仲说:“邢国可以救吗?”管仲回答说:“诸侯之所以侍奉齐国,是因为齐国能拯救他们的灾难。不能救卫国,又不救邢国,霸业就完了!”桓公说:“那么邢国和卫国的危急,哪个更优先呢?”管仲回答说:“等邢国的灾难平定后,接着为卫国筑城,这是百世的功劳啊。”桓公说:“好。”就传檄文给宋、鲁、曹、邾等国,联合出兵救援邢国,都在聂北会合。宋、曹两国的军队先到了。管仲又说:“狄人的气焰正嚣张,邢国的力量还没有耗尽。对抗气焰嚣张的敌人,会更费力;帮助力量还没耗尽的国家,功劳会小。不如等一等,邢国抵挡不住狄人,一定会溃败,狄人战胜邢国后,一定会疲惫。我们驱赶疲惫的狄人,救援溃败的邢国,这就是省力又功劳大的办法。”桓公用了他的计谋,借口等鲁、邾两国的军队到,就把军队驻扎在聂北,派间谍打探邢国和狄人的攻守情况。有位史官写诗讥讽管仲不早点救援邢国和卫国,说这是霸主利用祸乱来获取功劳的计谋。诗是这样写的:“救患如同解倒悬,提兵那可复迁延?从来霸事逊王事,功利偏居道义先!”
话说三国的军队驻扎在聂北,大约过了两个月,狄兵攻打邢国,日夜不停,邢国人力量耗尽,突围而出。谍报刚到,邢国的男女百姓就涌了过来,都跑到齐营求救。其中一个人哭倒在地,原来是邢侯叔颜。桓公把他扶起来,安慰他说:“寡人救援不及时,才导致这样,这是寡人的罪过,我会请宋公、曹伯一起商议,驱逐狄人。”当天就拔营出发。狄主瞍瞒抢劫够了,无心恋战,听说三国的大军要来了,就放了一把火,向北飞驰而去。等各国的军队赶到,只看见一片火光,狄人已经逃走了。桓公下令扑灭大火,问叔颜:“原来的城池还能住人吗?”叔颜说:“逃难的百姓,大半在夷仪地方,希望能迁到夷仪,以顺从百姓的意愿。”桓公就命令三国准备好筑城的工具,修筑夷仪城,让叔颜住进去,还为他建立了宗庙,增添了房屋,牛马、粮食、布帛等,都从齐国运来,装满了城里。邢国的君臣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欢呼声不绝于耳。事情办完后,宋、曹两国想辞别齐国回国,桓公说:“卫国还没有安定,为邢国筑城却不为卫国筑城,卫国的人会怎么说我呢?”诸侯们说:“听从霸主的命令。”桓公传令,把军队移向卫国,凡是筑城的工具,都随身带着。卫文公毁远远地来迎接,桓公看见他穿着粗布衣服,戴着帛做的帽子,还没有脱下丧服,怜悯了很久,就说:“寡人借助各位诸侯的力量,想为君选定都城,不知道哪里合适?”文公毁说:“孤已经占卜到一块吉利的地方,在楚邱。但是筑城的费用,不是一个亡国所能承担的。”桓公说:“这件事寡人力所能及!”当天就传令三国的军队,都到楚邱去动工,又运来门材,重新建立宗庙,这叫做“封卫”。卫文公感激齐国再造之恩,写了《木瓜》这首诗来赞美。诗是这样写的:“投我以木瓜兮,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兮,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兮,报之以琼玖。”当时人们称赞桓公保存了三个将要灭亡的国家,就是立僖公来保存鲁国,筑夷仪城来保存邢国,筑楚邱城来保存卫国。有了这三大功劳,这就是他成为五霸之首的原因。潜渊先生读史写诗说:“周室东迁纲纪摧,桓公纠合振倾颓。兴灭继绝存三国,大义堂堂五霸魁。”
当时楚成王熊恽,任用令尹子文治理国家,修明政治,有称霸的志向。他听说齐侯救援邢国、保存卫国,赞扬的声音传到了荆襄地区。楚成王心里很不高兴,对子文说:“齐侯施行恩德,沽名钓誉,人心都归附他。寡人隐居在汉东,恩德不足以感化人,威望不足以震慑人,当今这个时候,有齐国就没有楚国,寡人感到耻辱!”子文回答说:“齐侯经营霸业,到现在差不多三十年了。他以尊奉周王为名,诸侯都乐意归附他,我们不能和他对抗。郑国位于南北之间,是中原的屏障,君王如果想图谋中原,非得得到郑国不可!”成王说:“谁能为寡人去讨伐郑国呢?”大夫斗章愿意前往,成王给他二百辆战车,长驱直入地到了郑国。
再说郑国自从在纯门遭受楚国的军队后,日夜提防楚兵,探听到楚国出兵,郑伯非常害怕,立刻派大夫聃伯率领军队把守纯门,派人日夜兼程地向齐国告急。齐侯传檄文,大规模地会合诸侯在柽地,准备商议救援郑国的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