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

话说宣王自东郊游猎,遇了杜伯左儒阴魂索命,得疾回宫,合眼便见杜伯左儒,自知不起,不肯服药。三日之后,病势愈甚。其时周公久已告老,仲山甫已卒。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二臣直至榻前,稽首问安。宣王命内侍扶起。靠于绣褥之上,谓二臣曰:“朕赖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宁。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宫涅,年虽已长,性颇暗昧,卿等竭力辅佐,勿替世业!”二臣稽首受命。方出宫门,遇太史伯阳父。召虎私谓伯阳父曰:“前童谣之语,吾曾说过恐有弓矢之变。今王亲见厉鬼操朱弓赤矢射之,以致病笃。其兆已应,王必不起。”伯阳父曰:“吾夜观乾象,妖星隐伏于紫微之垣,国家更有他变,王身未足以当之。”尹吉甫曰:“‘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诸君但言天道而废人事,置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言罢各散。不隔一时,各官复集宫门候问,闻御体沈重,不敢回家了。是夜王崩。姜后懿旨,召顾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领百官,扶太子官涅行举哀礼,即位于枢前。是为幽王。诏以明年为元年,立申伯之女为王后,于宜日为太子,进后父申伯为申侯。史臣有诗赞宣王中兴之美云:于赫宣王,令德茂世。威震穷荒,变消鼎雉。外仲内姜,克襄隆治。干父之蛊,中兴立帜。却说姜后因悲恸太过,未几亦薨。幽王为人,暴戾寡恩,动静无常。方谅阴之时,押昵群小,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自姜后去世,益无忌惮,耽于声色,不理朝政。申侯屡谏不听,退归申国去了。也是西周气数将尽,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继而亡。幽王另用虢公祭公与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三人皆谗诌面谀之人,贪位慕禄之辈,惟王所欲,逢迎不暇。其时只有司徒郑伯友,是个正人,幽王不加信用。一日幽王视朝,歧山守臣申奏:“泾、河、洛三川,同日地震。”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遂退朝还宫。太史伯阳父执大夫赵叔带手叹曰:“三川发原于歧山,胡可震也!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三川皆震,川源将塞,川既塞竭,其山必崩。夫歧山乃大王发迹之地,此山一崩,西周能无恙乎?”赵叔带曰:“若国家有变,当在何时?”伯阳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内。”叔带曰:“何以知之?”伯阳父曰:“善盈而后福,恶盈而后祸。十者,数之盈也。”叔带曰:“天子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我职居言路,必尽臣节以谏之。”伯阳父曰:“但恐言而无益。”二人私语多时,早有人报知虢公石父。石父恐叔带进谏,说破他好佞;直入深宫,都将伯阳父与赵叔带私相议论之语,述与幽王,说他谤毁朝廷,妖言惑众。幽王曰:“愚人妄说国政,如野田泄气,何足听哉!”却说赵叔带怀著一股忠义之心,屡欲进谏,未得其便。过了数日,歧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说:“三川俱竭,歧山复崩,压坏民居无数。”幽王全不畏惧;方命左右访求美色,以充后宫。赵叔带乃上表谏曰:“山崩川竭,其象为脂血俱枯,高危下坠,乃国家不样之兆。况歧山王业所基,一旦崩颓,事非小故。及今勤政恤民,求贤辅政,尚可望消弭天变。奈何不访贤才而访美女乎?”虢石父奏曰:“国朝定都丰镐,千秋万岁!那歧山如已弃之屣,有何关系?叔带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谤讪,望吾王详察。”幽王曰:“石父之言是也。”遂将叔带免官,逐归田野。叔带叹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吾不忍坐见西周有‘麦秀’之歌。”于是携家竟往晋国。——是为晋国大夫赵氏之祖,赵衰赵盾即其后裔也。后来赵氏与韩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此是后话。后人有诗叹曰:忠臣避乱先归北,世运凌夷渐欲东。自古老臣当爱惜,仁贤一去国虚空。却说大夫褒晌,自褒城来,闻赵叔带被逐,急忙入朝进谏:“吾王不畏天变,黜逐贤臣,恐国家空虚,社稷不保。”幽玉大怒,命囚晌于狱中。自此谏净路绝,贤豪解体。话分两头。却说卖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怀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抚养,因乏乳食,恰好有个姒大的妻子,生女不育,就送些布匹之类,转乞此女过门。抚养成人,取名褒拟。论年纪虽刚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一来姒大住居乡僻,二来褒姒年纪幼小,所以虽有绝色,无人聘定。却说褒响之子洪德,偶因收敛,来到乡问。凑巧褒似门外汲水,虽然村妆野束,不掩国色天姿。洪德大惊:“如此穷乡,乃有此等丽色!”因私汁:“父亲囚于镐京狱中,三年尚未释放。若得此女贡献天子,可以赎父罪矣。”遂于邻舍访问姓名的实,归家告母曰:“吾父以直谏忤主,非犯不赦之辟。今天子荒淫无道,购四方美色,以充后之宫。有姒大之女,非常绝色。若多将金帛买来献上,求宽父狱,此散宜生救文王出狱之计也。”其母曰:“此汁如果可行,何惜财帛。汝当速往。”洪德遂亲至拟家,与似大讲就布帛三百匹,买得褒姒回家。香汤沐浴,食以膏粱之味,饰以文绣之衣,教以礼数,携至镐京。先用金银打通虢公关节,求其转奏,言:“臣晌自知罪当万死。晌子洪德,痛父死者不可复生,特访求美人,名曰褒姒,进上以赎父罪。万望吾王赦宥!”幽王闻奏,即宣褒拟上殿,拜舞已毕。幽王抬头观看;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艳照人。龙颜大喜。——四方虽贡献有人,不及褒姒万分之一。——遂不通申后得知,留褒拟于别宫,降旨赦褒晌出狱,复其官爵。是夜幽王与褒姒同寝,鱼水之乐,所不必言。自此坐则叠股,立则井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一连十日不朝。群臣伺候朝门者,皆不得望见颜色,莫不叹息而去。此乃幽王四年之事。有诗为证: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床。风流天子浑闲事,不过龙漦已伏殃。幽王自从得了褒拟,迷恋其色,居之琼台,约有三月,更不进申后之宫,早有人报知申后,如此如此。申后不胜其愤,忽一日引著宫娥,径到琼台。正遇幽工与褒姒联膝而坐,并不起身迎接。申后忍气不过,便骂:“何方贱婢,到此浊乱宫阑!”幽王恐申后动手,将身蔽于褒拟之前,代答曰:“此朕新取美人,未定位次,所以未曾朝见。不必发怒。”申后骂了一场,恨恨而去。褒姒问曰:适来者何人?”幽工曰:“此王后也。汝明日可往谒之。”褒拟嘿然无言。至明日,仍不往朝正宫。再说申后在官中忧闷不已。太子宜臼跪而问曰:“吾母贵为六宫之主,有何不乐?”申后曰:“汝父宠幸褒拟,全不顾嫡妾之分。将来此婢得志,我母子无置足之处矣!”遂将褒姒不来朝见,及不起身迎接之事,备细诉与太子,不觉泪下。太子曰:“此事不难。明日乃朔日,父王必然视朝。吾母可著宫人往琼台采摘花朵,引那贱婢出台观看,待孩儿将他毒打一顿,以出吾母之气。便父王嗔怪,罪责在我,与母无干也。”申后曰:“吾儿不可造次,还须从容再商。”太子怀忿出宫,又过了一晚。次早,幽王果然出朝,群臣贺朔。太子故意遣数十宫人,往琼台之下,不问情由,将花乱摘。台中走出一群宫人拦住道:“此花乃万岁栽种与褒娘娘不时赏玩,休得毁坏,得罪不小!”这边官人道:“吾等奉东宫令旨,要采花供奉正宫娘娘,谁敢拦阻!”彼此两下争嚷起来。惊动褒妃,亲自出外观看,怒从心起,正要发作:不期太子突然而至,褒妃全不堤防。那太子仇人相见,分外眼睁,赶上一步,掀住乌云宝髻,大骂:“贱婢!你是何等之人?无名无位,也要妄称娘娘,眼底无人!今日也教你认得我!”捻著拳便打。才打得儿拳,众宫娥惧幽王见罪,一齐跪下叩首,高叫:“千岁,求饶!万事须看王爷面上!”太子亦恐伤命,即时住手。褒妃含羞忍痛,回入台中,——已知是太子替母亲出气,——双行流泪。宫娥劝解曰:“娘娘不须悲泣,自有王爷做主。”说声未毕,幽王退朝,直入琼台。看见褒拟两鬓蓬松,眼流珠泪,问道:“爱卿何故今日还不梳妆?”褒姒扯住幽王袍袖,放声大哭,诉称:“太子引著寓人在台下摘花,贱妾又未曾得罪,太子一见贱妾,便加打骂,若非宫娥苦劝,性命难存。望乞我王做主!”说罢,呜呜咽咽,痛哭不已。那幽王心下倒也明白,谓褒似曰:“汝不朝其母,以致如此。此乃王后所遣,非出太子之意,休得错怪了人。”褒姒曰:“太子为母报怨,其意不杀妾不止。妾一身死不足借,但自蒙爱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妾之一命,即二命也。求王放妾出宫,保全母子二命。”幽主曰:“爱卿请将息,朕自有处分。”即日传旨道:“太子宜臼,好勇无礼,不能将顺,权发去申国,听申侯教训。东宫太傅少傅等官,辅导无状,并行削职!”太子欲人宫诉明。幽王吩咐宫门,不许通报。只得驾车自往申国去讫。申后久不见太子进宫,著宫人询问,方知已贬去申国。孤掌难鸣,终日怨夫思子,含泪过日。却说褒姒怀孕十月满足,生下一千。幽王爱如珍宝,名曰伯服。遂有废嫡立庶之意。奈事无其因,难于启齿。虢石父揣知王意,遂与尹球商议,暗通褒姒说:“太子既逐去外家,合当伯服为嗣。内有娘娘枕边之言,外有我二人协力相扶,何愁事不成就?”褒姒大喜,答言:“全仗二卿用心维持。若得怕服嗣位,天下当与二卿共之。”褒姒自此密遣心腹左右,日夜伺申后之短。宫门内外,俱置耳目,风吹草动,无不悉知。再说申后独居无侣,终日流泪。有一年长官人,知其心事,跪而奏曰:“娘娘既思想殿下,何不修书一封,密寄申国,使殿下上表谢罪?若得感动万岁,召还东官,母子相聚,岂不美哉!”申后曰:“此言固好,但恨无人传寄。”宫人曰:“妾母温媪,颇知医术,娘娘诈称有病,召媪入宫看脉,令带出此信,使妾兄送去,万元一失。”申后依允,遂修起书信一通,内中大略言:“天子无道,宠信妖婢,使我母子分离。今妖婢生子,其宠愈固。汝可上表佯认己罪:‘今已悔悟自新,愿父王宽赦!,若天赐还朝,母子重逢,别作计较。”修书已毕,假称有病卧床,召温媪看脉。早有人报知褒妃。褒妃曰:“此必有传递消息之事。候温媪出宫,搜检其身,便知端的。”却说温媪来到正宫,宫人先已说知如此如此。申后佯为诊脉,遂于枕边,取出书信,嘱咐:“星夜送至申国,不可迟误!”当下赐彩缯二端。 奇Qīsuū.сom书温媪将那书信怀揣,手捧彩缯,洋洋出宫。被守门宫监盘住,问:“此缯从何而得?”媪曰:“老妾诊视后脉,此乃王后所赐也。内监曰:“别有夹带否?”曰:“没有。”方欲放去。又有一人曰:“不搜检,何以知其有无乎?”遂牵媪手转来。媪东遮西闪,似有慌张之色。宫监心疑,越要搜检。一齐上前,扯裂衣襟,那书角便露将出来。早被宫监搜出申后这封书,即时连人押至琼台,来见褒妃。褒妃拆书观看,心中大怒。命将温温锁禁空房,不许走漏消息。却将彩绪二匹,手自剪扯,裂为寸寸。幽王进宫,见破缯满案,问其来历。褒拟含泪面对曰:“妾不幸身入深宫,谬蒙宠爱,以致正宫妒忌。又不幸生子,取忌益深。今正宫寄书太子,书尾云:‘别作计较’,必有谋妾母子性命之事,愿王为妾做主!”说罢,将书呈与幽王观看。幽王认得申后笔迹,问其通书之人。褒妃曰:“现有温媪在此。”幽王即命牵出,不由分说,拔剑挥为两段。髯翁有诗曰:未寄深宫信一封,先将冤血溅霜锋。他年若问安储事,温媪应居第一功。是夜,褒妃又在幽王前撤娇撒痴说:“贱妾母子性命,悬于太子之手。”幽王曰:“有朕做主,太子何能为也?”褒姒曰:“吾王千秋万岁之后,少不得太子为君。今王后日夜在宫怨望咒诅,万一他母子当权,妾与伯服,死无葬身之地矣!”言罢,鸣呜咽咽,又啼哭起来。幽王曰:“吾欲废王后太子,立汝为正宫,伯服为东宫。只恐群臣不从,如之奈何?”褒妃曰:“臣听君,顺也。君听臣,逆也。吾王将此意晓谕大臣,只看公议如何?”幽王曰:“卿言是也。”是夜,褒妃先遣心腹传言与虢尹二人,来朝预办登答。次日,早朝礼毕,幽王宣公卿上殿,开言问曰:“王后嫉妒怨望,咒诅朕躬,难为天下之母,可以拘来问罪乎?”虢石父奏曰:“王后六宫之主,虽然有罪,不可拘问。如果德不称位,但当传旨废之;另择贤德,母仪天下,实为万世之福。”尹球奏曰:“臣闻褒妃德性贞静,堪主中宫。”幽王曰:“太子在申,若废申后,如太子何?”虢石父奏曰:“臣闻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今太子避罪居申,温清之礼久废。况既废其母,焉用其子?臣等愿扶伯服为东宫。社稷有幸!”幽王大喜,传旨将申后退入冷官、废太子宜臼为庶人,立褒妃为后,伯服为太子。如有进谏者,即系宜臼之党,治以重辟。——此乃幽王九年之事。两班文武,心怀不平,知幽王主意已决,徒取杀身之祸,无益于事,尽皆缄口。太史伯阳父叹曰:“三纲已绝,周亡可立而待矣!”即日告老去位。群臣弃职归田者甚众。朝中惟尹球、虢石父、祭公易一班佞臣在侧。幽王朝夕与褒妃在宫作乐。褒妃虽篡位正宫,有专席之宠,从未开颜一笑。幽王欲取其欢,召乐工呜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临,褒妃全无悦色。幽王问曰:“爱卿恶闻音乐,所好何事?”褒妃曰:“妾无好也。曾记昔日手裂彩缯,其声爽然可听。”幽王曰:“既喜闻裂缯之声,何不早言?”即命司库日进彩缯百匹,使宫娥有力者裂之,以悦褒妃。可怪褒妃虽好裂缯,依旧不见笑脸。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幽王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俪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呜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俪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幽王曰:“此计甚善!”乃同褒后并驾往骊山游玩,至晚设宴俪宫,传令举烽。时郑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为前导,闻命大惊,急趋至驱宫奏曰:“烟墩者,先王所设以备缓急,所以取信于诸侯。今无故举烽,是戏诸侯也。异日倘有不虞,即使举烽,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玉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与王后出游俪官,无可消遣,聊与诸侯为戏。他日有事,与卿无与!”遂不听郑伯之谏。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炮烛天。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俪山,但闻楼阁管箭之音。幽王与褒妃饮酒作乐,使人谢诸侯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回。褒妃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盖本于此。髯翁有诗,单咏“烽火戏诸侯”之事。诗曰: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却说申侯闻知幽王废申后立褒妃,上疏谏曰:“昔桀宠妹喜以亡夏,纣宠旭己以亡商。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桀纣之事,复见于今,夏商之祸,不在异日。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幽王览奏,拍案大怒曰:“此贼何敢乱言!”虢石父奏曰:“申侯见太子被逐。久怀怨望。今闻后与太子俱废,意在谋叛,故敢暴王之过。”幽王曰:“如此何以处之?”石父奏曰:“申侯本无他功,因后进爵。今后与太子俱废,申侯亦宜贬爵,仍旧为伯。发兵讨罪,庶无后患。”幽王准奏,下令削去申侯之爵。命右父为将,简兵搜乘,欲举伐申之师。毕竟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译文:

这并非古诗词,而是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的第二回。以下是将这一回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 话说周宣王自从到东郊打猎,遭遇杜伯、左儒的阴魂索命,患病回宫,一合眼就看见杜伯、左儒,自知病好不了,不肯服药。三天之后,病情更加严重。当时周公早已告老还乡,仲山甫也已去世。宣王便召见老臣尹吉甫、召虎,向他们托付后事。两位大臣来到宣王榻前,叩头请安。宣王命内侍将他们扶起,让自己靠在绣褥上,对二人说:“我依靠诸位爱卿的力量,在位四十五年,南征北伐,使四海得以安宁。没想到一病不起!太子宫涅,虽然年纪已不小,但生性愚昧,爱卿们要尽力辅佐他,不要使我们的基业衰败!”两位大臣叩头领命。刚走出宫门,就遇到太史伯阳父。召虎私下对伯阳父说:“之前童谣里的话,我曾说过恐怕会有弓矢带来的变故。如今大王亲眼见到厉鬼拿着朱弓赤箭射他,以致病情沉重。这个征兆已经应验,大王必定无法康复了。”伯阳父说:“我夜晚观察天象,发现妖星隐藏在紫微垣,国家还会有其他变故,大王的身体不足以承受这些。”尹吉甫说:“‘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诸位只说天道而忽视人事,那要三公六卿有什么用呢?”说完各自散去。没过多久,各位官员又聚集在宫门外等候消息,听说大王病情沉重,都不敢回家。当晚,宣王驾崩。姜后下旨,召见顾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领百官,扶太子宫涅举行哀悼仪式,并在灵柩前即位。这就是周幽王。幽王下诏,将第二年定为元年,立申伯的女儿为王后,立宜臼为太子,提升王后的父亲申伯为申侯。史官有诗赞颂宣王中兴的功绩:“赫赫宣王,美德世代流传。威震荒远之地,消除不祥之兆。外有仲山甫,内有姜后,共同促成隆盛之治。继承父业,树立中兴旗帜。” 再说姜后因为过度悲痛,不久也去世了。周幽王为人残暴、寡恩,行为举止无常。在守丧期间,他亲近小人,饮酒吃肉,完全没有哀伤的神情。自从姜后去世,他更加肆无忌惮,沉溺于声色之中,不理朝政。申侯多次劝谏,他都不听,申侯便回到申国去了。也是西周气数将尽,尹吉甫、召虎等一班老臣相继去世。幽王另外任用虢公、祭公和尹吉甫的儿子尹球,让他们并列三公。这三个人都是善于阿谀奉承、贪图官位和俸禄的人,只知道迎合幽王的心意,尽力讨好他。当时只有司徒郑伯友是个正直的人,但幽王却不重用他。 有一天,幽王上朝,岐山的守臣上奏说:“泾水、河水、洛水三条河流在同一天发生了地震。”幽王笑着说:“山崩地震是常有的事,何必告诉我。”于是退朝回宫。太史伯阳父拉着大夫赵叔带的手叹息说:“这三条河都发源于岐山,怎么能发生地震呢!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干涸,商朝就灭亡了。如今三条河都发生地震,河水源头将会堵塞,河水一旦堵塞干涸,岐山必然会崩塌。岐山是周太王发迹的地方,这座山一旦崩塌,西周能平安无事吗?”赵叔带问:“如果国家有变故,会在什么时候呢?”伯阳父屈指计算说:“不出十年之内。”叔带问:“怎么知道的呢?”伯阳父说:“善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福报,恶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灾祸。十是数字的满数。”叔带说:“天子不关心国家政事,任用奸臣,我担任谏官,一定要尽到臣子的职责去劝谏他。”伯阳父说:“只怕说了也没有用。”两人私下交谈了很久,早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虢公石父。石父担心叔带进谏,说破他的奸佞,就直接进入深宫,把伯阳父和赵叔带私下议论的话都告诉了幽王,说他们诽谤朝廷,妖言惑众。幽王说:“愚人的妄言谈论国家政事,就像野地里的气泄了出去,不值得一听!” 再说赵叔带怀着一片忠义之心,多次想进谏,却一直没有机会。过了几天,岐山的守臣又上奏说:“三条河的水都干涸了,岐山又崩塌了,压坏了无数百姓的房屋。”幽王完全不害怕,还命令身边的人去寻找美女,以充实后宫。赵叔带上表劝谏说:“山崩河干,这象征着气血枯竭,高处的东西坠落,是国家不祥的征兆。何况岐山是王业的根基,一旦崩塌,可不是小事。现在应该勤奋理政,体恤百姓,寻求贤才辅佐朝政,还可以期望消除上天降下的灾祸。为什么不寻访贤才却去寻访美女呢?”虢石父上奏说:“本朝定都丰镐,可以千秋万代。那岐山就像已经扔掉的鞋子,有什么关系?叔带早就有怠慢君主的心思,借这个机会诽谤讥讽,希望大王仔细审查。”幽王说:“石父说得对。”于是免去叔带的官职,把他赶回了乡下。叔带叹息说:“危险的国家不能去,混乱的国家不能住。我不忍心眼看着西周出现像商朝灭亡时那样的‘麦秀’之歌。”于是他带着家人前往晋国。他就是晋国大夫赵氏的祖先,赵衰、赵盾就是他的后代。后来赵氏和韩氏把晋国一分为三,成为诸侯。这是后话。后人有诗感叹说:“忠臣避乱先归北,世运衰落渐欲东。自古老臣当爱惜,仁贤一去国虚空。” 再说大夫褒珦从褒城来,听说赵叔带被驱逐,急忙入朝进谏:“大王不畏惧上天的变故,罢黜驱逐贤臣,恐怕国家会空虚,社稷难以保全。”幽王大怒,命令把褒珦囚禁在狱中。从此,进谏的道路断绝,贤能豪杰都心灰意冷。 话分两头。再说那个卖桑木弓和箕草袋的男子,抱着那个妖女逃到了褒地,想要抚养她,因为缺乏奶水,恰好有个叫姒大的人的妻子,生了女儿却没能养活,男子就送了些布匹之类的东西,把这个女孩转送给了姒大的妻子。女孩长大后,取名叫褒姒。论年纪虽然才十四岁,但身材发育得很好,看起来就像十六七岁成年的样子。再加上她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头发乌黑如乌云,手指洁白如玉,有着如花似月的容貌,倾国倾城的姿色。一来姒大住在偏僻的乡下,二来褒姒年纪还小,所以虽然她有绝世的美貌,却没有人来聘娶她。 褒珦的儿子洪德,偶然因为收租来到乡下。恰好碰到褒姒在门外打水,虽然她穿着朴素的乡村衣服,但掩盖不住她的国色天姿。洪德非常惊讶:“这么偏僻的乡村,竟然有这样美丽的女子!”他心里盘算着:“父亲被囚禁在镐京的监狱里,三年了还没有被释放。如果能把这个女子献给天子,或许可以赎回父亲的罪过。”于是他向邻居打听清楚了她的姓名和情况,回家告诉母亲说:“父亲因为直言劝谏冒犯了君主,并不是犯了不可赦免的大罪。现在天子荒淫无道,四处搜罗美女,以充实后宫。有个姒大的女儿,非常美丽。如果多拿些金银布帛把她买来献上,请求宽免父亲的牢狱之灾,这就像散宜生救文王出狱的计策一样。”他的母亲说:“这个计策如果可行,何必吝惜钱财。你应该赶快去办。”洪德于是亲自到褒姒家,和姒大谈好,用三百匹布帛买下了褒姒,把她带回了家。他让褒姒用香汤沐浴,给她吃精美的食物,给她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礼仪,然后带她到了镐京。他先用金银打通了虢公的关节,求他帮忙转达,说:“臣褒珦自知罪该万死。我儿子洪德,痛心父亲死去不能复生,特地寻访到一个美人,名叫褒姒,进献给大王以赎父亲的罪过。希望大王能够赦免他!”幽王听了奏报,立即宣褒姒上殿,褒姒行礼完毕。幽王抬头一看,她的容貌和姿态是自己从未见过的,目光流转之间,光彩照人。幽王龙颜大悦。四方虽然也有进献美女的,但都比不上褒姒的万分之一。于是他没有让申后知道,把褒姒留在了别宫,下旨赦免褒珦出狱,恢复他的官爵。当晚,幽王和褒姒同床共枕,那鱼水之欢,就不必细说了。从此,他们坐的时候就挨在一起,站的时候就并肩而立,喝酒的时候就交杯换盏,吃饭的时候就用同一个器具。一连十天不上朝。在朝门外等候的大臣们,都见不到幽王的面,无不叹息着离去。这是幽王四年的事情。有诗为证:“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床。风流天子浑闲事,不过龙漦已伏殃。” 幽王自从得到褒姒,迷恋上了她的美色,让她住在琼台,大约过了三个月,再也没有去过申后的宫殿。早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申后。申后非常愤怒,有一天,她带着宫女,径直来到琼台。正好碰到幽王和褒姒膝盖挨着膝盖坐在一起,他们也不起身迎接。申后忍不住怒气,骂道:“哪里来的贱婢,到这里来扰乱宫廷!”幽王怕申后动手,就用身体挡在褒姒前面,代她回答说:“这是我新娶的美人,还没有确定名分,所以还没有去朝见你。你不要发怒。”申后骂了一场,恨恨地离开了。褒姒问:“刚才来的是谁?”幽王说:“这是王后。你明天可以去拜见她。”褒姒默默地没有说话。到了第二天,她还是没有去正宫朝见。 再说申后在宫中忧愁烦闷不已。太子宜臼跪着问她:“母亲贵为六宫之主,有什么不开心的呢?”申后说:“你父亲宠爱褒姒,完全不顾嫡妾的名分。将来这个贱婢得势,我们母子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于是她把褒姒不来朝见,以及不起身迎接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太子,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太子说:“这件事不难解决。明天是初一,父王一定会上朝。母亲可以派宫女到琼台去采摘花朵,引那个贱婢出来观看,等孩儿把她狠狠地打一顿,替母亲出出气。就算父王责怪,罪责也在我,和母亲没有关系。”申后说:“我儿不可鲁莽,还需要慢慢商量。”太子怀着愤怒出了宫,又过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幽王果然上朝,大臣们朝拜祝贺初一。太子故意派了几十个宫女,到琼台下面,不问青红皂白,就乱摘花朵。台里走出一群宫女拦住说:“这些花是万岁栽种给褒娘娘随时赏玩的,不许毁坏,否则罪过不小!”这边的宫女说:“我们奉东宫太子的命令,要采花供奉正宫娘娘,谁敢阻拦!”两边的人争吵起来。这惊动了褒妃,她亲自出来查看,顿时怒火中烧,正要发作,没想到太子突然来了,褒妃完全没有防备。太子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上前一步,揪住褒妃的发髻,大骂:“贱婢!你是什么人?无名无分,也敢妄称娘娘,眼里没有人!今天也让你认识认识我!”说着就挥拳打了起来。才打了几拳,宫女们怕幽王怪罪,一起跪下叩头,高声叫道:“千岁,求饶啊!万事都要看王爷的面子!”太子也怕打伤了她的性命,立刻停了手。褒妃含羞忍痛,回到台里,她知道这是太子替母亲出气,眼泪直流。宫女们劝解说:“娘娘不要伤心哭泣,自有王爷做主。”话还没说完,幽王退朝,直接来到琼台。他看见褒姒两鬓蓬松,泪流满面,问道:“爱卿为什么今天还不梳妆?”褒姒拉住幽王的袍袖,放声大哭,哭诉道:“太子带着宫女在台下摘花,贱妾又没有得罪他,太子一见到贱妾,就打骂起来,要不是宫女们苦苦相劝,贱妾的性命就保不住了。希望大王为我做主!”说完,呜呜咽咽地痛哭不止。幽王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对褒姒说:“你不去朝见她的母亲,才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王后指使的,不是太子的本意,你不要怪错了人。”褒姒说:“太子是为他母亲报仇,他的意思是不杀了我决不罢休。贱妾我死不足惜,但自从承蒙大王宠爱,我已经怀孕两个月了。我的一条命,就是两条命啊。求大王放我出宫,保全我们母子两条命。”幽王说:“爱卿请好好休养,我自有安排。”当天就传旨说:“太子宜臼,好勇斗狠,无礼至极,不能顺从我的心意,暂且把他送到申国,听凭申侯教导。东宫的太傅、少傅等官员,辅导不力,一并撤职!”太子想进宫说明情况,幽王吩咐宫门守卫,不许通报。太子只好驾车前往申国去了。申后很久不见太子进宫,派宫女去询问,才知道太子已经被贬到申国去了。她孤掌难鸣,整天埋怨丈夫,思念儿子,只能含泪度日。 再说褒姒怀孕十个月后,生下一个儿子。幽王把他视为珍宝,给他取名叫伯服。于是,幽王就有了废嫡立庶的想法。只是没有合适的理由,难以开口。虢石父猜出了幽王的心思,就和尹球商量,暗中串通褒姒说:“太子已经被赶到了外家,应该让伯服做继承人。内有娘娘在枕边劝说,外有我们两人全力相助,还愁事情办不成吗?”褒姒非常高兴,回答说:“全靠两位爱卿用心维持。如果能让伯服继承王位,天下就和两位爱卿共同享有。”褒姒从此秘密派遣心腹,日夜监视申后的一举一动。宫门内外,都安排了耳目,稍有风吹草动,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 再说申后独自一人,没有伴侣,整天流泪。有一个年长的宫女,知道她的心事,跪着上奏说:“娘娘既然想念殿下,为什么不写一封信,偷偷寄到申国,让殿下上表谢罪呢?如果能感动万岁,把殿下召回东宫,母子相聚,岂不是好事?”申后说:“这话固然不错,但可惜没有人可以传递信件。”宫女说:“我母亲温媪,懂一些医术,娘娘假装生病,召温媪进宫看病,让她带出这封信,再让我哥哥送去,万无一失。”申后同意了,于是写了一封信,信里大致说:“天子无道,宠爱妖婢,使我们母子分离。现在妖婢生了儿子,她的宠爱更加稳固了。你可以上表假装承认自己的罪过,说‘现在已经悔悟自新,希望父王宽恕!’如果上天保佑让你回到朝廷,母子重逢,再作打算。”信写好后,申后假装生病卧床,召温媪进宫看病。早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褒妃。褒妃说:“这一定是在传递消息。等温媪出宫,搜查她的身体,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再说温媪来到正宫,宫女们先把事情告诉了她。申后假装让她诊脉,然后从枕边取出信,嘱咐说:“连夜送到申国,不要耽误!”当下赏赐给她两匹彩绸。温媪把信揣在怀里,手捧彩绸,大摇大摆地出了宫。被守门的太监拦住,问:“这彩绸是从哪里来的?”温媪说:“老妾给王后看病,这是王后赏赐的。”太监问:“还有别的夹带吗?”温媪说:“没有。”刚要放她走,又有一个人说:“不搜查,怎么知道有没有呢?”于是拉着温媪的手把她转了回来。温媪东躲西藏,好像很慌张的样子。太监起了疑心,更要搜查。大家一起上前,扯破了她的衣襟,信角就露了出来。太监立刻搜出了申后的这封信,马上把人和信一起押到琼台,来见褒妃。褒妃拆开信看了,非常生气。她命令把温媪锁在空房里,不许走漏消息。然后她亲手把两匹彩绸剪成一寸一寸的。 幽王进宫,看到满桌子的破绸子,问是怎么回事。褒姒流着眼泪说:“妾不幸进入深宫,承蒙大王宠爱,以致正宫嫉妒。又不幸生了儿子,更加招人忌恨。现在正宫给太子写信,信尾说‘再作打算’,一定是有谋害妾和儿子性命的事情,希望大王为妾做主!”说完,把信呈给幽王看。幽王认出是申后的笔迹,问送信的人是谁。褒姒说:“就是温媪。”幽王立刻命令把温媪拉出来,不由分说,拔剑把她砍成了两段。有位老者有诗说:“未寄深宫信一封,先将冤血溅霜锋。他年若问安储事,温媪应居第一功。” 当晚,褒妃又在幽王面前撒娇说:“贱妾和儿子的性命,都掌握在太子手里。”幽王说:“有我做主,太子能怎么样
关于作者
明代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