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卷五十四·志二十三·乐志

乐志   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旧史称圣宗、兴宗咸通音律,声气、歌辞、舞节,徵诸太常、仪凤、教坊不可得。按《纪》、《志》、《辽朝杂礼》,参考史籍,定其可知者,以补一代之阙文。   呜呼!《咸》、《韶》、《夏》、《武》之乐,声亡书逸,河间作《记》,史迁因以为《书》,寥乎希哉,辽之乐,观此足矣。   国乐   辽有国乐,犹先王之风;其诸国乐,犹诸侯之风。故志其略。   正月朔日朝贺,用宫县雅乐。元会,用大乐;曲破后,用散乐;角终之。是夜,皇帝燕饮,用国乐。   七月十三日,皇帝出行宫三十里卓帐。十四日设宴,应从诸军随各部落动乐。十五日中元,大宴,用汉乐。   春飞放杏埚,皇帝射获头鹅,荐庙燕饮,乐工数十人执小乐器侑酒。   诸国乐   太宗会同三年,晋宣徽使杨端、王朓等及诸国使朝见,皇帝御便殿赐宴。朓起进酒,作歌舞,上为举觞极欢。   会同三年端午日,百僚及诸国使称贺,如式燕饮,命回鹘、敦煌二使作本国舞。   天祚天庆二年,驾幸混同江,头鱼酒筵,半酣,上命诸酋长次第歌舞为乐。女直阿骨打端立直视,辞以不能。上谓萧奉先曰:“阿骨打意气雄豪,顾视不常,可托以边事诛之。不然,恐贻后患。”奉先奏:“阿骨打无大过,杀之伤向化之意。蕞尔小国,又何能为。”   雅乐   自汉以后,相承雅乐,有古《颂》焉,有古《大雅》焉。辽阙郊庙礼,无颂乐。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得晋太常乐谱、宫悬、乐架,委所司先赴中京。   圣宗太平元年,尊号册礼,设宫悬于殿庭,举麾位在殿第三重西阶之上,协律郎各人就举麾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将仗动,协律郎举麾,太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左右钟皆应。工人举柷,乐作;皇帝即御坐,扇合,乐止。王公入门,乐作;至位,乐止。通事舍人引押册大臣初动,乐作;置册殿前香案讫,就位,乐止。舁册官奉册,初动,乐作;升殿,置册御坐前,就西墉北上位,乐止。大臣上殿,乐作;至殿栏内位,乐止。大臣降殿阶,乐作;复位,乐止。王公三品以上出,乐作;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降御坐入阁,乐止。   兴宗重熙九年,上契丹册,皇帝出,奏《隆安》之乐。   圣宗统和元年,册承天皇太后,设宫悬、簨虡,太乐工、协律郎入。太后仪卫动,举麾,《太和》乐作;太乐令、太常卿导引升御坐,帘卷,乐止。文武三品以上入,《舒和》乐作;至位,乐止。皇帝入门,《雍和》乐作;至殿前位,乐止。宰相押册,皇帝随册,乐作;至殿前置册于案,乐止。翰林学士、大将军舁册,乐作;置御坐前,乐止。丞相上殿,乐作;至读册位,乐止。皇帝下殿,乐作;至位,乐止。太后宣答讫,乐作;皇帝至西阁,乐止。亲王、丞相上殿,乐作;退班出,乐止。下帘,乐作;皇太后入内,乐止。   册皇太子仪:太子初入门,《贞安》之乐作。   册礼乐工次第:四隅各置建鼓一虡,乐工各一人;宫悬每面九虡,每虡乐工一人;乐虡近北置柷、敔各一,乐工各一人;乐虡内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人;乐虡西南武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乐虡东南文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协律郎二人;太乐令一人。   唐《十二和》乐,辽初用之,《豫和》祀天神,《顺和》祭地祗,《永和》享宗庙,《肃和》登歌奠玉帛,《雍和》入俎接神,《寿和》酌献饮神,《太和》节升降,《舒和》节出入,《昭和》举酒,《休和》以饭,《正和》皇后受册以行,《承和》太子以行。   辽《十二安》乐:初,梁改唐《十二和》乐为《九庆》乐,后唐建唐宗庙,仍用《十二和》乐,晋改为《十二同》乐。《辽杂礼》“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贞安》”,则是辽尝改乐名矣。馀十安乐名缺。   辽雅乐歌辞,文阙不具;八音器数,大抵因唐之旧。   八音:   金缚、钟   石球、磬   丝琴、瑟   竹籥、箫、竾   匏笙、竽   土籥   革鼓、鼗   木柷、敔   十二律用周黍尺九寸管,空径三分为本。道宗大康中,诏行秬黍所定升斗,尝定律矣。其法大抵用古律焉。   大乐   自汉以来,因秦、楚之声置乐府。至隋高祖诏求知音者,郑译得西域苏祗婆七旦之声,求合七音八十四调之说,由是雅俗之乐,皆此声矣。用之朝廷,别于雅乐者,谓之大乐。晋高祖使冯道、刘煦册应天太后、太宗皇帝,其声器、工官与法驾,同归于辽。   圣宗统和元年,册承天皇太后,童子弟子队乐引太后辇至金銮门。   天祚皇帝天庆元年上寿仪:皇帝出东阁,鸣鞭,乐作;帘卷,扇开,乐止。太尉执台,分班,太乐令举麾,乐作;皇帝饮酒讫,乐止。应坐臣僚东西外殿,太乐令引堂上,乐升。大臣执台,太乐令奏举觞,登歌,乐作;饮讫,乐止。行臣僚酒遍,太乐令奏巡周,举麾,乐作;饮讫,乐止。太常卿进御食,太乐令奏食遍,乐作;《文舞》入,三变,引出,乐止。次进酒,行臣僚酒,举觞,乐作;皇帝入西阁,乐止。次进食,食遍,乐作;《武舞》入,三变,引出,乐止。扇合,帘下,鸣鞭乐作;皇帝入西阁,乐止。   大乐器:本唐太宗《七德》、《九功》之乐。武后毁唐宗庙,《七德》、《九功》乐舞遂亡,自后宗庙用隋《文》、《武》二舞。朝廷用高宗《景云》乐代之,元会,第一奏《景云》乐舞。杜佑《通典》已称诸乐并亡。唯《景云》乐舞仅存。唐末、五代板荡之馀,在者希矣。辽国大乐,晋代所传。杂礼虽见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人,盖亦以《景云》遗工充坐部;其坐、立部乐,自唐已亡,可考者唯《景云》四部乐舞而已。   玉磬   方响   搊筝   筑   卧箜篌   大箜篌   小箜篌   大琵琶   小琵琶   大五弦   小五弦   吹叶   大笙   小笙   觱篥   箫   铜钹   长笛   尺八笛   短笛   以上皆一人。   毛员鼓   连鼗鼓   贝   以上皆二人,余每器工一人。   歌二人。   舞二十人,分四部:   《景云》舞八人   《庆云》乐舞四人   《破阵》乐舞四人   《承天》乐舞四人   大乐调:雅乐有七音,大乐亦有七声,谓之七旦:一曰娑陀力,平声;二曰鸡识,长声;三曰沙识,质直声;四曰沙侯加滥,应声;五曰沙腊,应和声;六曰般赡,五声;七曰俟利箑,斛牛声。自隋以来,乐府取其声,四旦二十八调为大乐。   娑陀力旦:   正宫   高宫   中吕宫   道调宫   南吕宫   仙吕宫   黄钟宫   鸡识旦:   越调   大食调   高大食调   双调   小食调   歇指调   林钟商调   沙识旦:   大食角   高大食角   双角   小食角   歇指角   林钟角   越角   般涉旦:   中吕调   正平调   高平调   仙吕调   黄钟调   般涉调   高般涉调   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皆从浊至清,迭更其声,下益浊,上益清。七七四十九调,馀二十一调失其传。盖出九部乐之《龟兹部》云。   大乐声:各调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于律吕各阙其一,犹雅音之不及商也。   散乐   殷人作靡靡之乐,其声往而不反,流为郑、卫之声。秦、汉之间,秦、楚声作,郑、卫浸亡。汉武帝以李延年典乐府,稍用西凉之声。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晋天福三年,遣刘煦以伶官来归,辽有散乐,盖由此矣。   辽册皇后仪:呈百戏、角、戏马以为乐。   皇帝生辰乐次:   酒一行觱篥起,歌。   酒二行 歌,手伎入。   酒三行 琵琶独弹。   饼、茶、致语。   食人,杂剧进。   酒四行 阙。   酒五行 笙独吹,鼓笛进。   酒六行 筝独弹,筑球。   酒七行 歌曲破,角。   曲宴宋国使乐次:   酒一行 觱篥起,歌。   酒二行 歌。   酒三行 歌,手伎入。   酒四行 琵琶独弹。   饼、茶、致语。   食入,杂剧进。   酒五行 阙。   酒六行 笙独吹,合《法曲》。   酒七行 筝独弹。   酒八行 歌,击架乐。   酒九行 歌,角。   散乐,以三音该三才之义,四声调四时之气,应十二管之数。截竹为四窍之笛,以叶音声,而被之弦歌。三音:天音扬,地音抑,人音中,皆有声无文。四时:春声曰平,夏声曰上,秋声曰去,冬声曰入。   散乐器: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拍板。   杂戏:自齐景公用倡优侏儒,至汉武帝设鱼龙曼延之戏,后汉有绳舞、自刳之伎,杜佑以为多幻术,皆出西域。哇俚不经,故不具述。   鼓吹乐   鼓吹乐,一曰短箫铙歌乐,自汉有之,谓之军乐。《辽杂礼》,朝会设熊罴十二案,法驾有前后部鼓吹,百官卤簿皆有鼓吹乐。   前部:   鼓吹令二人   掆鼓十二   金钲十二   大鼓百二十   长鸣百二十   铙十二   鼓十二   歌二十四   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后部:   鼓吹丞二人   大角百二十   羽葆十二   鼓十二   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铙十二   鼓十二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右前后鼓吹,行则导驾奏之,朝会则列仗,设而不奏。   横吹乐   横吹亦军乐,与鼓吹分部而同用,皆属鼓吹令。   前部:   大横吹百二十   节鼓二   笛二十四   觱篥二十四   笳二十四   桃皮觱篥二十四   掆鼓十二   金钲十二   小鼓百二十   中鸣百二十   羽葆十二   鼓十二   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后部:   小横吹百二十四   笛二十四   箫二十四   觱篥二十四   桃皮蒨篥二十四   百官鼓吹、横吹乐,自四品以上,各有增损,见《仪卫志》。自周衰,先王之乐浸以亡缺,《周南》变为《秦风》。始皇有天下,郑、卫、秦、燕、赵、楚之声迭进,而雅声亡矣。汉唐之盛,文事多西音,是为大乐、散乐;武事皆北音,是为鼓吹、横吹乐。雅乐在者,其器雅,其音亦西云。
关于作者
元代脱脱等

暂无作者简介

纳兰青云